关灯
护眼
    果然是严拒出兵。段秉气得浑身发烫,对宋别道,大理有这等君主,难怪为人所欺。

    宋别只是静静一笑,安然饮茶。

    段秉笑道:苏先生自有打算,小王焦躁了。

    宋别望着段秉道:不止我有打算,太子爷不也觉得王上拒绝出兵反是件好事么?

    苏先生!段秉叫道,小王可没有这个意思。

    什么意思呢?宋别呵呵笑了起来。

    段秉脸红了红,站起身来,打着扇子在房中踱步,一时立在案前,道:大理多年苟身中原檐下,虽君臣和契,百姓安居,国家富足,却一样免不了为他所制,年年进贡无数,大理已成中原傀儡,更有亡国灭族之虞。长此以往,君将不君,国将不国。我段秉,虽由深宫锦衣玉食养成,却时时受失地国耻煎熬;大理百姓虽勤勉聪慧,却刻刻为中原朝廷欺凌;今日,绝不能因王上懦弱,痛失雪耻复国之机;就算是我亲父王上,也不能阻挠我重振大理声威之决心!

    好!宋别抚掌道。

    段秉回首望着宋别道:小王与苏先生结识已逾两载,小王见过不少仁人志士,却无一似苏先生浩然沉静

    太子爷是指摸不清我的底细罢了。宋别摆了摆手,道,苏还比之太子爷身边矢志报国效忠的人,不可同日而语。我两手空空,布衣褴衫前来,一无忠君之意,二无报国之负,孑然一身,也无求财之欲。想必这种人太子从未见过。

    段秉道:苏先生莫怪,苏先生这样的人,做事绝不会无的放矢。王兄段乘那件事,固然是大;而今要做的,牵扯到多少人的身家性命,小王不得不谨慎。

    宋别道:不妨对太子明言,太子要做的这件大事,只能信得过我苏还一人而已。

    为何?段秉笑问。

    宋别道:只因我重返大理,投身太子门下,就是看准了太子与我苏还志同道合,最终必能做成这件大事。

    段秉抽了口冷气,难道苏先生从前和王上有什么过节么?

    宋别摇了摇头,太子多问无益。

    是。段秉闭上嘴,一时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只得茫然看着宋别,不住思量从哪段宫廷丑闻中才能挖掘出面前清瘦脱相的布衣中年人。

    宋别却接着道:这件事就如同太子所言,风险极大,若太子爷下定决心,苏还定当鼎力相助。

    这小王却从不疑苏先生。段秉道。

    宋别道:棋是要一招招走下去的,这最后的杀招,只得太子与苏还知道。就算太子身边的人平日里如何忠心耿耿,难保有人被太子的魄力决心吓倒。

    这不可不防——段秉深以为然——更何况,无论是什么的明君,哪怕沾上一点弑父的谣言,都会是遗臭万年的污点,这个把柄无论如何不能落在任何人手上——段秉看了看宋别,默默一笑。

    苏先生,段秉道,那我们的第一招棋,是怎么个走法?

    还是礼让中原吧。宋别笑道,窗户纸须得苗贺龄来捅破。

    为何?

    王上拒绝出兵,苗贺龄便有可能索回国书归国,倒不如让他宣扬出来,使得中原再无回旋退缩的余地。

    段秉道:苗贺龄虽耿直,却一样聪明得紧,若不得大理确定的承诺,断不会轻易将这封国书公诸于众。

    呵呵。宋别大笑,太子爷,兵不厌诈,咱们只管将他诓入彀中罢。

    闰六月二十七日,苗贺龄得知大理王段希、大理太子段秉均已应允出兵龙门,凌晨便至段秉太子府中。段秉开锁自柜中请出庆熹皇帝国书,交与苗贺龄验看。

    这日大理城上黑云压城,算起来是日出许久的时候,房内却仍需点灯,苗贺龄将国书凑在灯下细看,笑道:正是原件。

    他心中一块石头总算落地,欣然与段秉携手登乘太子车辇,缓缓向大理王宫行去。

    大理重臣如平时一般在宫门外候旨,都道今日能听大理王给出旨意如何处置金开文,却不料太子偕同中原使节同车前来,疑惑之下纷纷上前问安。

    段秉将苗贺龄让下车,对众人道:苗大人奉中原皇帝国书,千里跋涉,今晨方至大理城。

    众人都道辛苦,苗贺龄还礼不迭。一时大理王也得内臣通禀,措手不及,只得命摆驾正殿,宣见苗贺龄。双方各行国礼之后,苗贺龄自随从所捧紫檀木案中取出国书,缓缓展开。

    苗御使,且慢。正座上的大理王抬手止住苗贺龄,贵国皇帝陛下大驾北伐,此国书难道是自北伐营中所出?

    正是。苗贺龄道。

    段秉见大理王段希似有意阻扰苗贺龄宣读国书,忙笑道:王上,苗御使千里南下,必奉了要紧旨意,王上还是容苗御使先行宣读国书罢。

    段秉隔夜里早就会知朝中心腹,当即便有不少大臣附和。

    段希冷然道:好吧。苗御使,请宣读国书。

    苗贺龄隐隐觉得事情有变,绝非段秉所言的一切皆已商议安排妥当。他犹豫之际,大理众臣均已转头望来,众目睽睽,当真是骑虎难下。他盯了段秉一眼,朗声宣读国书。

    才读到一半,殿上便是一片大哗,苗贺龄微微一顿,待人声敛去,接着读道:望大理国王陛下遣兵马相助我国征蛮龙门亲王白东楼于龙门境内围剿苗患

    段希按着太阳穴不住摇头,等苗贺龄读完,叹道:苗御使,中原慷慨信任,大理之幸。然大理小国寡民,兵不足万,船不过千,襄助中原围剿苗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况且贵国征蛮龙门白亲王多年征战,名冠九州,英武盖世,贵国两代圣主均将西南疆土托付,大理兵将何德何能,只怕入境之后,反令白亲王掣肘,更谈不上能助贵国一臂之力。

    苗贺龄合拢国书,放回案上,环顾大殿,缓缓道:国王陛下,我国皇帝陛下远征匈奴,更需西南安定,否则南北烽火并起,中原分身无术,一旦为匈奴攻破,大理唇亡齿寒,也同样岌岌可危。中原大理交战,是二十四年前的旧事,如今两国相安,百姓通商,商船于寒江穿梭不绝,两国不啻于血脉相通,水乳交融。国王陛下何必对中原戒备如斯?

    段希脸色越发的铁青,怔了半晌,才赔笑道:怎么会?中原大理已结两代秦晋之好,相安二十四年无事,戒备二字从何谈起啊?

    王上,容臣直言!大臣中有武将出班,朗声道,那川遒、杜门、幽秦本为大理疆土,即便中原皇帝陛下无意退让,大理也当竭力索还,怎可将十几万大理百姓弃如弊履?

    大胆!大胆!段希拍案怒喝,中原使节在此,岂容你放肆胡言。

    来人。段秉抢出半步,对殿外武士叫道,将这妄徒叉出去!

    那武将身形魁梧,臂力过人,饶是四个武士架着,也让他在殿门前突然挣脱,转身冲回来几步,高呼道:太子!太子!吓得周遭武士们一拥而上,按在地下拖了出去。待他们去得远了,那武将呼声才绝,殿上顿时一片寂静。

    苗御使,那是狂徒妄语,切勿见怪。段希从袖筒中抽出手帕来悄悄拭汗,道,至于贵国皇帝陛下所言出兵剿苗一事,寡人权衡良久,只觉敝国兵力微弱,不堪出关惹中原官兵耻笑。

    乞禀王上!

    五六个大臣终于按耐不住,竟不约而同出班劝谏,一句话同时出口,在殿中回声,倒象是一声大喝。

    什么事?段希知道这些人都是少壮一派,无非是苦劝自己出兵,纵然一万个不耐烦,此时却只得无可奈何地道,讲吧。

    这几个大臣均力主出兵,言辞不乏激烈;也有附和大理王的大臣,当即予以反驳,殿上都是瓮瓮的人声,渐渐的有些混乱失态之相。

    苗贺龄懒得听他们君臣辩论不休,抽空狠狠望向段秉,却见段秉向这边不住苦笑,摇手示意自己稍安勿躁,随即慢慢走到段希的宝座之下。

    王上!他朗声将大臣们的声音都盖了下去,又转过身子,沉着脸色,缓缓扫视了一遍殿上的大臣。

    大理朝廷现在已俨然是段秉主政,群臣对他不敢稍有忤悖,立即屏声噤气,退回班中。

    段希唯恐段秉应允派兵,当即喝道:你退下,此事全由寡人做主,你不必多言。

    段秉笑道:王上圣明,臣亦觉出兵龙门不妥,既王上有命,臣欣然无语。

    朝中大臣有素知段秉性情的心腹,都是大惑不解,有人更是脱口呼道:太子,这是为什么?

    中原动荡,匈奴自北虎视眈眈,大理当如何自处?段秉道,兵出龙门,与苗人纠缠,非数月以上不能胜也,粮草车马俱需跋山涉水,未及开战,大军已然人困马乏。时日一久,必损伤大理元气。

    他此言一出,段希与苗贺龄都是大吃一惊,段希更是有些不可置信,微微俯下身追问道:我儿,你说什么?

    啊,段秉躬身道,臣是说,既然大理与中原是唇亡齿寒的邻邦,即便是替中原皇帝陛下效命,也不应趁中原动荡之际出兵中原。于大理自己来说,这种要紧关头,我国境内更需安静,王上大军应当勤勉操演,固守戍防,而不是在苗人身上消耗兵力。

    哦段希的赞叹听起来倒更像是疑惑的叹息,他坐直了身子,向着群臣道,太子所言,比之寡人更为高瞻远瞩,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王上与太子少有这等默契的时候,太子段秉谦卑恭顺地微微躬着腰,发冠投出的阴影遮挡住他的眼睛,无人能籍此揣测他的真意,段希僵硬的笑容却清清楚楚地落在群臣眼里,因而没有一个人觉着半分欣慰。

    啪。

    苗贺龄清脆地摔了一记袖子,转身向随从喝道:将国书收起。

    是。那随从响亮地应了一声,揭开胸前的衣襟,将国书贴身放了。

    苗贺龄向上拱了拱手,冷冷笑道:大理国王陛下、太子殿下志向高远,洞悉时务,苗贺龄领教了。既然贵国无意与中原合兵平苗,苗贺龄在贵国久留无益,告退。

    正殿上群臣被他一脸阴桀怒气震住,顿时鸦雀无声。他招了招手,不容段希说话,便带着随从扬长出殿而去。

    段希很失面子,却又觉如释重负,站起身来漫不经心挥手:散了吧、散了吧。

    退朝——太监拔高了嗓子叫道。

    段秉跟着人潮退出殿外,明媚的阳光从乌云的缝隙里利刃般刺出,正将他面前的路照得一片狭长的雪亮。

    跟进来的王桂凑到段秉身边,努了努嘴,道:太子爷,这可是天降佛光,算不算好兆头呢?

    怎么不算?段秉轻声笑起来,他躲开围上来的人群,对王桂道,你先回府去吧。记得我昨晚上说过什么来着?

    太子爷说自今日起,一定要让如意呆在府里,不许到处走动。

    记得就好。段秉道,你跟着我在这里时间长了,谁替我看着他?

    是。王桂躬身笑道,奴婢这就回去。献殷勤也不差这一会儿。

    段秉照往常一般,朝后在内阁与重臣商议国事决策,到中午时却不住出冷汗,脸色铁青,群臣见他身体不适,纷纷请他放下公务,保重要紧。段秉这才乘车回府稍歇,王桂远远望见他的车驾进了巷子,忙奔出门来迎着段秉。

    太子爷!他笑道,如意今儿没出门,一直陪着太子妃屋里说话下棋。这会儿太子爷要见他,眨眼就能到太子爷跟前了。

    好,不忙。段秉道,请苏先生来。

    已在书房候着了。王桂道,喝茶看书呢。

    段秉大喜——宋别如此逍遥,想必部署已然停当——他衣裳也未及换,匆匆走入书房,笑道:苏先生自在得很啊。

    宋别放下书,抬头道:世间人物冥冥天注定,有人劳碌有人闲,在此品茶读书也是迫于天命,不得已啊。

    段秉松开领口,喝了口茶道:小王回来时,看路上还很太平,什么时候才有动静?

    苗贺龄自出了王宫,便有人紧紧跟着,他没有停留大理城中,直接去了码头,船一个时辰前起锚去的。宋别道,另外,撒了百多路人马在大理和盛京,今天便会有消息。

    今天?段秉的心怦怦直跳,这么快?

    宋别道:虽说有没有苗贺龄捧着国书再次入朝,已无关大局;但能尽快动作,追他回头,总是好的。太子爷千万记得,这一步步望上走,最要紧的就是名正言顺四个字。

    段秉深知其中利害,点头道:是,先生说的是。

    太子爷。王桂在水渠那边呼道,北门关传来急件。

    拿进来。段秉向宋别望了一眼,想来是白东楼有所举动了。

    宋别笑道:正是时候!想不到白东楼如此善解人意。

    段秉从王桂手中接过军报来,细细看过,不由也笑出了声,果然、果然。他已整兵北上,夹击椎名寿康去了。如今越海大营已是空城,这不是天助我也?

    宋别微笑——这苍天之神确实秉性恶劣,这等弑父篡位的逆臣贼子也能得蒙上天眷顾,登于宝座之上,统治万民众生,那么自己一家的遭遇又何足为奇?

    苏先生,你说呢?段秉得意之下,不禁追问半晌没有做声的宋别。

    那还用说么?宋别大笑。

    两人将军报又看了一遍,接着商讨布兵行军之事,天色渐晚,忽听院中脚步杂乱,段秉抬起头道:大概是王桂请膳,先生请一同用吧。

    太子爷,太子爷。

    透过门帘可以看见王桂直着脖子叫,脸亦涨得有些红了,象是从远处直奔过来。

    做什么慌慌张张的?段秉门前向他招手。

    王桂跨过桥来,在段秉耳边道:太子爷,戍防京师的马坚领兵将太子府给围了。

    胡说。段秉尚不相信,呵斥王桂道,怎么会?

    王桂急道:太子爷还不信?如今几条街上都是马坚的人马层层把守过来,大门外的小厮都吓得了不得。

    马将军可曾在外请见太子呢?宋别在内忽然问。

    这个王桂一怔,奴婢还不知道,看见门前情形不对,便赶紧来报信了。

    自去年九月,段秉手下大将马叙领兵围攻段乘府邸,将之绞杀之后,段秉府中的人便开始有事没事大惊小怪,段秉虽为此烦恼,却因宋别劝说,总是以安抚为上,从不乱加训斥,现在一样按捺住脾气,耐心对王桂道:你却想一想,马坚是什么人?他与他兄长马叙自少年时便随我出入,都是我难得的死士。这时他来围我的太子府做什么?

    啪。王桂扇了自己一个嘴巴,连声道,是奴婢荒唐了,是奴婢发了昏。奴婢这便去问马将军有什么要紧的事。

    不如直接请进府来吧。宋别道,太子定有话嘱咐于他。

    是。

    不过片刻,马坚便疾步进来,门前请了个安道:臣行事鲁莽,致太子爷染恙时受惊,死罪,死罪。

    既是事出紧急,将军又何必拘于俗礼?段秉笑道,进来坐吧。

    是。

    马坚虽在政变之前于外省领兵,甚少回京,但兄长马叙与段秉却是十多年的交情,说起来都是段秉嫡系,当下也不客气,捡了个位子坐下,道:大理市面上有些不安静,臣唯恐乱民惊扰太子与中原公主,便擅做主张,将几个街角先把守了。

    原来如此。段秉道,不过,我中午回来时,城里还是好好的,怎么半天功夫就到了动用人马驻守要害的地步了么?

    马坚道:臣也觉蹊跷,也不知哪里传出的谣言,说王上今早答应了中原合兵平苗,眼看出兵在即等等,街上的苗人便有些不太平,聚在一处,大概是商量着要出城。大理京畿衙门的差役恐他们聚众闹事,便结队上前驱散,那些苗人却抗命不从,闹了一阵子。

    那还好啊。段秉道,想来衙门里已惮压下去了吧?

    哪里!马坚道,苗人如此一闹,激怒不少城中居民,有不少原就不本分的汉子和轻浮少年,结伙抢掠苗人财物,捣乱苗人商铺,调戏苗人妇女。

    这还了得!段秉大吃一惊,回头对宋别道,苏先生你看此事如何才能按下去?

    宋别摇头道:大理城中的百姓同苗人素来不睦,也怪苗人野蛮无礼,如果一味压制大理人,反助长了苗人的气焰,也不甚妥——难啊。

    苏先生,马坚道,这却不能拖了,一旦在京城演变成双方械斗,可就闹大了。

    唯今之计,只得由衙门差役维持市面上的安静。宋别道,京畿戍兵万不可卷入其中,否则便有朝廷镇压苗人的谣言,届时收场就更难了。

    末将明白。

    段秉道:无论如何,王宫是最是要紧,我这里人少些倒也罢了,如果王上有所闪失,没法向天下人交待。

    马坚欲言又止,想了想,只得道:是。末将告退。

    段秉点了点头,目送他到门前。马坚却又回过身,道:太子爷,臣觉得王宫固然是重

    中之重,可是太子府上却有更要紧的人物,如果太子妃稍有差池,大理怎么对中原皇帝说明。

    啊,你说的是正经。段秉拍了一下手,我这便叫王桂加派人手巡视王府。不过,也没有必要从几条街外就全部戒严吧?百姓出入不方便,恼的还是朝廷。

    太子爷大概忘了,马坚道,几条街外有个所在,也是不容有失,那人一旦趁乱脱逃,可是天大的麻烦。

    段秉终于变了脸色,你说的有理,还是随你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