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时值三月初一,王举在西努阿河以北百里,主动迎击南下匈奴部族七万人,震北军东西两路各五万轻骑,趁匈奴立足未稳之际,两翼夹击,杀得敌众措手不及,仓忙逃窜。震北军一路掩杀,斩得敌首五千余级。凉王必隆恐大军深入,易遭伏击,追了两百里,仍收兵回西努阿河南岸的营中。

    皇帝自然龙颜大悦,除了犒赏震北军外,王举的家人,以至于皇后都有赏赐。至于凉王必隆,因他的王妃景佳公主的嫡长子诞生,皇帝取战胜之意,亲自赐名多兴。

    辟邪收到的密报却不容皇帝喜乐,必隆与王举两人在撤兵一事上有绝大的分歧,甚至在军前口角,最后凉王搬出皇帝的旨意,才把王举拦了回去。

    皇帝听了他的禀奏,叹道:必隆却比王举更明白朝廷的意思,但要朕支持了他,便是削了王举的权,我们借机遏制凉州势力的目的自然更不要谈了。

    震北军是进是退,要请兵部诸将再议决策,但是目前西努阿河以南的草原决不容有失。皇上若担心必隆,不如给王举密谕要他固守。

    皇帝点点头,现在不能挫了震北军锐气,这是最稳妥的法子。他亲笔书写了谕书,从腰上摘下一枚小小的金印,用于密谕最后,乃是鲜红的靖仁二字。辟邪小心封了,命人加急送出。

    次日翁直领着兵部重臣赶到上江,就震北军进退争论不休,皇帝听了一下午,也是未得要领。命众人跪安择地休息,然后问辟邪道:你看翁直很少说话,什么缘故。

    翁直很学会了一套揣摩圣意的法子,奴婢听他言语里似乎是猜错了皇上的意思,以为皇上气恼必隆退兵,心中却又觉得贸然进军极不稳妥,一时思量不下。

    原来如此。皇帝恼道,事关重大,他还藏着什么私心。请他来陪朕晚膳,朕有话说。

    不刻翁直战战兢兢到了,浑身不自在地坐在皇帝下手。内臣川流不息地捧上菜肴,啪地打开盖子,吉祥每样尝了些,恭请进膳。

    用吧。皇帝对翁直微笑道。

    是。翁直抖索着拿起筷子,等皇帝先动了,才小心翼翼吃了两口。

    一时寂肃无声地用毕,皇帝坐回榻前,赐了椅子给翁直坐,赏茶。皇帝歇了一会儿才道:翁卿,你自先帝时便在兵部任职,当年主理震北军兵马粮饷,上元年间多次对匈奴用兵,大捷还军,卿功不可没,先帝驾崩前向太后指了多位才能杰出的大臣今后重用辅佐朕,翁卿也是其中的一位。

    是,先帝对臣的浩大皇恩,臣没齿难忘。

    朕年轻,皇帝叹道,不如先帝目光如炬,多年来除了对各位老臣客气些,却全没有给你们如鱼得水施展抱负才华的机会。这么说来,贤才不得尽其才,良将不得将其兵,也是一种亏待,朕有错。

    皇上!翁直大惊,臣等何德何能,皇上请勿出此言。

    皇帝摇头,恳切道:不。朝中并无庸才,为君者不使臣者各尽其才,对朝廷对祖宗都是大罪。朕刚才还想起十多年前翁卿在先帝御前是如何的擅断好谏,如今却忧虑重重,少有直言。如果是朕什么地方让你们有所顾虑,今天不妨都说出来,朕好好的改。

    皇上。翁直跪倒在地,汗泪交加,不住叩头,臣没有全心全意地侍奉皇上,臣罪该万死。

    快起来,快起来。朕没有怪你的意思。皇帝忙站起来搀起他,语声不禁颤抖,翁卿,这江山不是朕一个人的,天下百姓的钱粮养着朕,也养着朝中的大臣,朕和翁卿,和几千朝廷臣工,不为了他们,就算为了自己良心安宁,不也应该尽心尽力么?他沉默了片刻,在翁直微微的呜咽声中强令心情平复,朕有多少能指望的人,如果翁卿都不肯说句实话,朕还有什么盼头?今天我们君臣好好的说开,不行么?

    是。皇上既然这么说了,臣冒死直言。翁直只觉多少年的委屈悉数涌上心头,料想皇帝这些年也是一样,掏出手帕,擦拭脸上的泪水,冲口而出道,皇上登基伊始,太后下诏先诛杀了叛逆的颜王,当时连坐的十几员大臣虽然死有余辜,但其中也不乏平日的直臣。逆王势大,又兼统领震北军多年,朝中的官员多少都与逆王有千丝万缕的干系,尤其是兵部的大将,几乎都由逆王提拔,如何不人人自危?再者翁直说到一半,连自己也吃了一惊,犹豫半晌。

    再者,当年勤王的四家藩王已成朝廷心腹之患,大臣们无论往哪边靠,今后都是莫大的后患。为藩王说句话,就怕惹恼了皇帝;站在皇帝这边,只怕被藩王翻出些陈年旧事,难以自保。皇帝叹气,对不对?

    皇上圣明。翁直低下头。

    朕给你打个保票。皇帝道,这么些年了,都不见颜王的旧人作乱,难道还不足说明你们的清白?以后谁要是敢拿这件事挑拨离间,朕决不轻饶。

    谢主隆恩。翁直扑通跪倒,吾皇仁慈圣明。

    皇帝安抚了一番,渐渐说到正题上,今天的议论,翁卿什么主张?

    翁直道:以臣看,大军还是固守西努阿河为妥。

    为什么?皇帝追着问。

    翁直道:现在的震北军,与先帝时的震北军不可同日而语。上元六年、九年,两出雁门,三十万大军都是精骑轻甲,粮草充足,可做长途奔袭。自逆王伏罪之后,震北军四分五裂,多数精兵马匹被藩王瓜分,留下的骑兵只得十二万。朝廷征收的粮饷,虽足够三十万大军一年的军备,但是马匹尚缺,就算是调至乐州的征勇悉数开至前线,仍有多数是步兵。较之匈奴的轻骑,恐怕追之不及,一旦前锋遇伏,更是远水不解近渴。皇上让震北大将军王举固守,截断匈奴南下必经之路,封锁肥沃草原,不予其修养生息的机会,是上上之策,臣开始便赞同得很,没有异议。中原和匈奴纠缠了百年,皇上不可心存一战而破的侥幸,要有长期苦战的决心。

    你说得对。皇帝大喜,不住点头激励,现今王举和必隆分歧甚大,你看有何良策?

    必隆是亲王的身份,王举又是擎节钺的授命大将,自然僵持不下。以臣所见,应当遣一名德高望重的皇室贵胄,领皇上的严旨监军才好。

    德高望重的皇室贵胄?皇帝思量,朕的皇兄景佑亲王如何?

    翁直道:皇上信任景佑亲王,自然是好的。臣想的却是巢州王良涌。

    哦?皇帝微微一笑,翁卿直言不妨。

    是。景佑亲王才干虽佳,当年不免有夺嫡的念头,将他派至军前,会有些议论纷争。亲王多了顾虑,如何领兵?巢州王是皇上的叔辈,论身份更重;论才干翁直笑,监军一职,只要一贯了皇上的旨意,才干么

    皇帝点头,君臣二人都心照不宣,闭口不谈成亲王景仪,当即敲定了良涌。此时夜深,翁直告退,皇帝向屏风后招手,你看如何?

    辟邪踱出来笑道:万岁爷圣明,奴婢无话可说。

    他的身子还在微微地发抖,皇帝问道:你累了么?

    是有些累了。

    从倚海阁退出,脚下林海汹涌咆哮,从海底的深渊里只传来一句垂死的尖叫,模模糊糊象是那有些忘却的声音。的确是很久没有人提及了,颜王二字就像是点燃的引线,仍然可以随时随地将辟邪的心炸得粉碎,好让血液中流动的利剑脱鞘而出。他觉得自己的双手在杀气腾腾地颤抖,空旷夜中血雾飘浮,身只影孤无处可去。

    怎么还在这里?皇帝站在廊下问。

    今天歇得早,奴婢在想去哪里。

    没地方去,就陪朕呆一会儿。

    辟邪笑道:还聊政务么?奴婢不行了。

    那就不说话,下棋也好。

    啊好。辟邪怔了怔,遵旨。

    断断续续下了小半个月的雨,等终于放晴的时候,传来了好消息。景优公主与大理皇子段秉终于圆满成婚,而良涌也欣然奉旨,择日上京面圣。北方虽然并未大胜,但仍捷报频传。

    据如意的密折,段秉不但在官面上与如意甚是融洽,还遣了心腹常常往来。辟邪看后,总觉那所谓的心腹正是宋别无疑,但自己并不喜宋别与如意往来,多生枝节。隔日宋别的谍报也到了,原来是段秉授意所为,料想这位太子也是蠢蠢欲动。事已至此,辟邪只得回复请宋别对如意多加照顾,小心他落入段秉彀中。

    他打发小顺子将京营的公文和密信带给李师,眼看是皇帝起身的时候,整理宫服至倚海阁前,只见小合子一人在外。

    我来得迟了?

    不迟、不迟。小合子上前给辟邪行礼,道,万岁爷去河边钓鱼了,叫师叔也过去。

    辟邪笑道:皇上还钓鱼?屡战屡败也不觉得腻。

    可不是。小合子也笑。

    河边果见皇帝便衣坐在椅子里,四周一片肃穆,众人大气也不敢出一个。辟邪只得悄悄走近,轻轻道:皇上万福金安。

    嗯。皇帝回头,坐那边吧,折子都拿到这儿来了。整天在屋里,白糟蹋了这么好的春日。

    东方曲折的河面上是明亮的绯红,林中的青鸟感受着春光恬静的温暖婉转歌唱,渐升渐高的阳光投在辟邪身周,蒸腾着他清晨的寒意,奏折上明亮的阳光渐渐灼痛了他的眼睛,抬头看时,皇帝仍平心静气、目不斜视地盯着河面。

    还没有上钩的?辟邪悄悄地问吉祥。

    没有。吉祥笑道,等午膳了以后再说吧。

    午膳以后?辟邪恍然大悟,和吉祥偷偷地笑。

    午膳摆在河边,皇帝心不在焉抽空问了辟邪几件事,最后皱眉道:朕就不信没有上钩的。拂袖又坐回原处。

    胡动月持着急报上前,一时不敢打扰,只得递给了辟邪。

    这是王举的急奏,辟邪忙打开看了,走至皇帝身边,轻声道:皇上,王举的急报,震北军又是大捷,歼敌一万一千人

    有了!皇帝大叫一声。

    此时鱼线一动,果然有一条青色鲤鱼上钩,皇帝将上前帮忙的内臣赶开,忙着起杆,鲤鱼在地上跳了两下,皇帝将它从鱼钩上卸下来扔回水中,站起来喝道:看这鱼半死不活的,就知道你们捣鬼,都给朕出来。

    水下鼓出一串气泡,原是潜在水底给皇帝钩上挂鱼的小太监闻言大惊,竟呛了几口水,窜出水面咳嗽的满脸鼻涕眼泪,还勉强道:万岁爷恕罪。

    皇帝笑道:你们以为朕就是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么?朕什么时候在上江钓得过鱼?你们这些马屁本事怎么早没想起来?都是些蠢货。

    瞒不过万岁爷,那小太监被风一吹,冻得发抖,可口齿还很伶俐,奴婢原说不顶事,万岁爷想钓的哪里是这几条鱼,万岁爷是姜太公钓鱼,意在沛公。

    皇帝气得笑起来,身后似乎也传来辟邪的欢笑声,此时春日下的蓝江,远岭上的残雪,无不鲜明透亮,清澈动人,皇帝心中满是勃勃欲动的欢畅,扔下鱼杆,对辟邪道:我们骑马走动走动。

    是。辟邪揣着折子紧追上前。

    皇帝的马甚快,沿着江岸狂奔了一阵,才扬鞭大笑,好!

    皇上。辟邪跟上来叫,皇上,奴婢的话还没说完。皇上听了别扫兴。

    皇帝扭头笑道:什么?

    王举折子的后面,是力请进军

    朕看看。皇帝劈手将折子抢过来,看完大吃一惊,再仔细看了一遍,将折子摔在地下,老匹夫!打了几个胜仗就忘乎所以。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造反了!

    辟邪跳下马,拾起折子擦去上面的尘土,见皇帝要下马,衣裳下摆却挂在镫上,连忙上前替皇帝解开。皇上息怒。

    皇帝余怒未消,将马鞭狠狠掷在河里,给王举加急手谕,只得坚守,不得冒进。他叹道,兄弟姊妹也好、夫妻也好、臣子也好,没有一个能顺从朕心意的。想来似乎只有你们师兄弟三个,还从未让朕失望过。从前几代先帝祖宗里也有宠信宦官的,朕从前听了还要笑他们,现在才知道,那些臣子、妃子、皇亲国戚,只要不在眼前,就想方设法地和朕作对,难以把握。

    辟邪却怕他将怒火扯到自己头上,忙道:百官中有很多都能只想着皇上圣意办差,也不都是皇上说的那样。

    算了,这是朕一时的气话。皇帝道,无论如何,王举大胜,还是要褒奖的。他回过头来问,你听见了么,远处那是马蹄声么?

    好像是的。辟邪往东边路上眺望,象是宫里人骑马过来了。

    会是什么事?皇帝奇道,走到路中间。

    马队前领头的内臣勒住缰绳,跳下马,顾不得喘气,请下安去,皇上万福金安。

    你是哪个宫里的?皇帝问。

    那内臣还来不及回答,马队中红色骏骑便到了眼前。皇上。鞍上头戴帷帽身穿大红织桃花箭袖的少女跳下马来,叫道。

    你怎么来了?皇帝看着慕徐姿摘去帷帽,盈盈叩首,却十分不悦,太后准了?

    回皇上的话,臣妾蒙太后准许,前来上江侍驾。

    你以为朕在这里玩闹么?不知你们都在想些什么。皇帝拂袖而去。

    慕徐姿咬住嘴唇,脸色涨得通红,辟邪看着也不知所措。皇帝已在前面道:辟邪,你愣着做什么?

    是。辟邪回过神来跟上皇帝。

    皇上!慕徐姿站起来紧走几步,在皇帝身后呼道,见不到皇上,臣妾的心就是那样绞着疼。臣妾就住在上江,远远地看皇上一眼,知道皇上吃得怎么样,睡得怎么样,也不行吗?臣妾只是不知道要怎么样说,皇上才明白臣妾的思念?

    皇帝驻足,回头道:你骑马来的?

    是。

    倒是挺快的,皇帝笑道,过来吧。

    是。慕徐姿挽住皇帝的臂膀,皇上吓坏臣妾了。

    你才吓坏了朕。皇帝道,有哪个嫔妃自己骑马跑这么远的路,出了事怎么得了?

    慕徐姿笑容骄傲,浸透了粼粼春江的耀目,声音里是掩不住的小小的得意,那么一堆人围着呢,没什么要紧。

    皇帝挥了挥手,内臣们都慌慌张张地退出老远。辟邪叹息不迭,就那么一会儿的功夫,眼前清静的日子顿时乱得象一锅粥似的。

    给王举的谕书当日送出,一时还得不到回奏,过了六七日的功夫,辟邪却先收到了埋伏在匈奴朝中细作的密报,言及均成伤势刚复,尚在整顿人马,自二月里陆续南下的,并非主力,只是诱敌之兵。密报里特别提醒,中原大军切勿随便深入,以免中伏。辟邪知道此人在均成身边也是深得器重,估计消息不假,转而想到王举的骄傲脾气,更是忧心如焚,径直去倚海阁向皇帝禀奏。

    以奴婢看,现在已等不得巢州王进京了,先要派一员钦差敦劝王举固守。

    皇帝道:此时容不得细想,就是翁直。着人速速拿着朕的旨意,叫他明日启程。

    是。

    辟邪刚接上话,吉祥便匆匆拿着军报进来,呈到皇帝手里,万岁爷,八百里加急。

    皇帝看了吉祥青白脸色一眼,低头展开折子,一声不吭地看了两遍,慢慢递到辟邪手里。翁直先不用动了。皇帝的声音没有什么波澜,即日召王举进京,朕要给他庆功,必隆不能理事,震北军由王举长子,护国将军王骄十暂领。

    辟邪忙打开看,便只死伤四万,退守雁门以北三百里一句,就足够触目惊心了,更不要说凉王必隆重伤等等的小事。

    朕挥师北上的决心虽然没有动摇,但这样的消息传遍天下,有损中原的士气。皇帝站来道,你明白么?

    奴婢明白了。辟邪道,王举虽败,一样要凯旋归来,一样要加封授爵,特别是要热闹。

    就是这个话。皇帝道,朕明日回京,你们早做准备。

    三月二十五日,皇帝回銮离都。姜放奉命至乾清宫议事,先碰到了辟邪,问道:震北军到底怎么回事?消息都让内阁扣下了。

    王举追击匈奴诱兵,令八万人马落入埋伏,匈奴合围,苦战不脱。倒是凉王必隆引军来救,王举毫发无伤,必隆却背上中了一刀,抢回雁门救治去了。此战死伤四万人,震北军元气大伤。匈奴已在西努阿河以北,抢着渡河。必隆颇受凉州骑兵爱戴,此番受伤,凉州军大有嗔怪王举的意思,军心动摇,何以为战,只得先退到雁门以北三百里的旧壕营内,再做打算。

    姜放脸色很不好看,叹道:爷怎么想?

    这种局面只能称胜,不能言败,王举替换不得,只能先召他回来,然后选一员大将,充作他的副手,再让巢州王良涌监军,调停凉州兵马。

    朝中大将多年未经战事,还不如王举呢。姜放愁眉不展。

    此时皇帝已在乾清宫叫人,兵部再加阁臣,个个面如土色,鱼贯而入,说的大体也是这个意思。争执只在遣将一事上,有的说王举领震北军多年,不应一败而撤换;有的说王骄十子继父职也很好,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皇帝静静听完,众人退去,只独留下姜放。皇帝默默喝了几口茶,一时也不说话,姜放在寂静中等了半晌,浑身不自在起来。不料皇帝最后笑了笑,跪安吧,没什么事。

    姜放摸不着头脑,出来看了看辟邪,极低的声音问:难道皇帝是要我

    辟邪点了点头,好像还没拿定主意。

    姜放领震北军,对辟邪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结果,只是皇帝还在犹豫不决。但北边飞传来的谍报却是火上浇油,不容辟邪喘息。均成和长子阿纳似乎等不及秋季南侵中原,已有十万匈奴铁骑先行出发,为均成大驾南下抢夺西努阿河渡口。必隆也得细作禀报,带伤与王骄十督战,双方只隔了百里,虎视眈眈对峙。兵部奉皇帝谕旨,自洪州另调骑兵两万,会同乐州十万新兵,严阵以待,只要一声令下,即刻开拔雁门。

    四月初八王举到京,百官俱往离都正北攘狄门迎其凯旋,鼓乐吹打加之繁文缛节,十分热闹。辟邪料定王举见了皇帝,日子决不好过,不愿看着他们君臣吵闹,请了旨意,由小顺子捧着素衣随侍出宫。

    今日是贺冶年七七,正是发引出殡的日子,赶上王举进京全城欢腾之际,不免减了很多排场,送殡的世交之家的车马也少了许多。贺天庆与贺冶年三个儿子扶柩,清冷街头嘈杂丧乐中,白花花渐向南去。辟邪和小顺子银白的素衣,绕道迎头赶上,勒住黑马,跳下来向灵柩施礼。贺天庆上前寒暄,辟邪道:前些日子在上江侍驾,未到府上祭拜,礼数有亏。皇上特命我今日来拜一拜,送先贺将军一程。

    贺天庆向北跪了,叩头道:皇恩浩荡,无以为报。

    贺兄请起。辟邪自己上前扶了,节哀。

    是。

    辟邪握着他的手,点点头,重新上马,默默跟在灵后。一路上都是各家大臣的路祭,行人回避得甚远,几个年轻人站在路边瞧热闹,盯着辟邪看了一眼,也匆匆地走了。一个小厮打扮的人悄悄挨到辟邪马边,递了个贴子给他,道:妈妈说了,爷定会在这里。虽说不是时候,却是顺便,就不打扰宫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