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小廷议”结束后。

    一干人开始忙活起来。

    大司徒和大司空在王恽等人的参谋下,增加了五十项罪名条例。

    天下凡有触犯者,均发配西海郡。

    一时之间,民怨沸腾。

    与之相对的是,风俗使者一封封奏疏飞上太皇太后案头。

    上疏中奏报内容大都是:

    “大汉各郡县,物产丰沛,价格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官府没有诉讼案件,监狱里没有犯人,城市里没有盗贼,乡野没有饥民。

    男女异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大汉出现这样的太平盛世,

    全都是有赖于太皇太后的仁德和大司马的勤勉。”

    至于小皇帝,则是半字都没提。

    有民间如此盛誉。

    大朝会上大司徒司直陈崇奏请,取古贤阿衡和太宰各一字。

    请求加封大司马为“衡宰”,加封地黄邮聚及新野等地。

    喜事连连的太皇太后自然一口应承下来,王莽倒是力辞。

    “陛下,最近王莽气势渐盛。

    刚刚大朝会上,您不该不再发话。”

    退朝回殿的路上,全三悻悻道。

    “且让他蹦跶去,看他猖狂到几时,哈哈。”

    刘箕畅快一笑。

    “不过王莽倒还识趣,不敢一口应了。”全三不知道皇帝笑什么,也跟着呵呵干笑了几声。

    “一口应承下来,就不是他王莽了。

    估计下次朝会人家也就勉强应了。

    说不定还会玩出点其他花样。”

    “那陛下就看着他受封?”

    刘箕冷下脸瞪了一眼全三道:“朕自有分寸。内侍官不准议政是朕多次说过的。

    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

    “喏,奴婢再也不敢了。”全三心里一激灵连忙应道。

    别看小皇帝平时笑呵呵的,一瞪起人来,那眼神真是..

    刘箕猜的没错。

    王莽一系大朝会后,开始了更大的动作。

    京兆及附近郡县的官员平民开始云集长安,纷纷上书替大司马请愿。

    除封号、封地外还请加赐大司马“九锡”之礼。

    蜀郡有个叫路建的村民,因院子围墙和邻里起了纠纷。

    路建送了诉状,准备到县里诉讼。

    结果听说现在去打官司的,无论原告被告都会被判去西海郡。

    吓的还没开堂就撤了诉。

    蜀郡太守没有什么事情奏报,就把此事写进了奏疏。

    本是胡乱充数的一本奏疏。

    太保王舜看到了如获至宝。

    说是蜀郡路建等人受大司马感召,很惭愧和邻里纠纷的行为。

    准备打的官司都撤了诉。

    现在刘箕的密谍司,不仅只靠些盯梢的少年。

    在充足金钱的诱惑下,大量基层官吏都直接或间接的打上了密谍司的烙印。

    王莽一系的所作所为,自然逃不过刘箕的眼线。

    刘箕对此是毫无反应,每日除了读书就是去上林苑骑马练军。

    偶尔到城中密见保万县的人。

    小皇帝身体越发强健。

    五百少年军也渐渐弓马娴熟,行止间带上了精锐战军才有的气息。

    看着皇帝毫无反应,黄德和全三急的不轻。

    再任由王莽折腾下去,朝堂基本上要被他掏空了。

    但是有皇帝颁布的内侍官不可议政的条令。

    两人是干着急不敢过问。

    有时候黄德遇到来奏事的宋弘,旁敲侧击地暗示他规劝一下小皇帝。

    宋弘只是笑笑,也不接茬。

    真真是皇帝不急,把两个太监急的要死。

    当然急的也不仅是黄德、全三两个。

    ……

    ……

    秋风萧瑟,随着夏的脚步越走越远。

    长安城一天天凉了起来。

    连绵的细雨中,夕阳西沉。

    一座不起眼的小院紧闭着大门。

    院内后厅一灯如豆。

    两个正在交谈的男人身影,影影绰绰的随着灯光映到窗格上。

    王宇趁着还未宵禁,急匆匆赶到舅兄吕宽的家中。

    “吕兄,卫太后的回书拿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