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自宋朝以来,钧瓷一直是古代宫廷传世密藏的国之重宝,传世宋钧至今仍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重器。

    钧瓷的烧制,在宋代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

    在北宋南迁后,中原战乱不断,一些技艺高超的工匠也随之南迁。

    元代末年钧窑系逐渐趋于衰落,到了明代,钧瓷技艺几乎失传。

    直至公元2004年,柴烧钧瓷成功恢复了宋代钧瓷的烧制工艺。

    此后,柴烧工艺开始普及,钧瓷呈现出柴烧、煤烧、液化气(天然气)烧多种烧成方式争奇斗艳的格局。

    现在南河那边,已经有顶级的窑口,成功复烧北宋钧瓷,这些作品也屡次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国外政要。

    此时的禹州,钧窑作坊只有几十家。

    刚开始规模较小,作品市场价格低。

    通过2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2003年,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等的创烧,并且以国礼的名义,跻身国际重要场所。

    这在钧瓷历史上,作为国礼被大批量赠送,还是第一次。

    而这一切,其实在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支撑。

    可以说,复烧背后是文化的复兴。

    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一个繁荣盛世来支撑,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人无魂,不能立于世;瓷无魂,不能出珍品。”

    对于任何要打造精品钧窑瓷的窑口来说,每年要砸掉的瑕疵品不计其数。

    无论生产多少,其中绝大部分,肯定是不合格的,都需要全部砸碎深埋。

    在这个过程当中,是针对北宋官窑艺术进行系统研究、挖掘、整理、恢复的重大工程。

    宋代钧官窑之所以备受尊崇,是因工艺精益求精。

    在民窑的基础上,集中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使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想要复烧成功,需用古老传统的柴烧制瓷工艺才能被复制。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个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禹州钧瓷,犹如秋天里最美的童话,把人们带进一个五彩斑斓、绚丽曼妙的世界。可想要得到完美的钧窑瓷,太需要看运气了。

    “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死活看烧成。”

    这就是烧纸钧窑瓷的真实写照,这个可不看技术,完全看运气。χιè

    当然,钧瓷之所以名贵,除了烧制工艺复杂,对匠人的要求也极高。

    钧瓷工艺,素有“一件钧瓷成,过手七十二”的说法。

    七十二道工序,陈文哲可以掌握,最后的窑变,却只能看天意。

    这也是一炉出窑之后,会有那么多被砸碎的原因。

    烧制过程复杂严格,这也是钧瓷珍品极少的原因。

    今天钧瓷的烧制方式有好几种,而最早的烧制工艺肯定是柴烧。

    钧瓷柴烧,起源于宋代时期的钧瓷,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技艺,承载着民族的印记。

    而想要使用柴烧技术,首先要注意火焰。

    由于柴火的特性,火焰柔软绵长,柔中带刚,所以烧制速度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