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冬季的江南,有些别有风韵的寒冷。寒不彻骨,但是却透着些许的潮湿。让朱允熥坐在马三保铺好二达褥子里也有点冷。窗外的梅花还没有开。花园里还有些菊花没有枯萎。这是深秋的季节,也是寒冬的开始。

    朱允熥每年到这个时候,就会不大舒服。其实是前世的北方人,受不了这一世做了南方人的寒冷。不大习惯。不过,皇家富贵。自然是冻不着他。所以朱允熥每到这个季节。最喜欢的事儿,莫过于偎在床上,靠着被子,盖着被子,被子上再塌着一层被子。然后看些闲书。

    朱允熥看的大多是前朝传记和历朝史书。经史子集,他只对史最感兴趣。对于诗经一类的一直没什么兴趣。所以黄子澄有时候实在看不过他那个不认真读书的样子。就会故意刁难他,让他做个诗,或者对副对子。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朱允熥就哈哈一笑。很无所谓的回他一句,“学生不会。请老师赐教。”

    这种态度,自然让老学究黄子澄愤怒不已。也几次告过皇爷爷和父王。希望他们能规劝一下这个最有天赋的皇孙。朱标倒是没说他,朱元璋问他的时候。朱允熥也只是微微一笑。反问了朱元璋一句,“皇爷爷纵横天下,折服无数英雄豪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什么时候做个诗就赢了的?”

    朱元璋自然明白这个道理,诗词小道怎么能是治国之道?否则,历来的诗词圣手,怎么没见几个是经世治国之才。朱元璋听了朱允熥的话回答道“书还是要好好念的。有时候,作诗也会显得比较有文化嘛。你又不是我?我小时候哪里读过书?他们那些做臣子的,自然也不敢拿这个烦我?可是你不一样。还是对这个下些功夫。也算是给你老师一个脸面。毕竟,教不好你大哥,他已经够内疚的了。你就别给他添乱了。”

    那个时候,朱允熥才6岁,可是已经听得懂朱元璋话里的意思了。呵呵笑道“知道了,皇爷爷。我读写诗词就是了。就学学这个劳什子。”

    朱元璋也忍不住笑了出来“什么叫劳什子,快好好学去吧。”

    朱允熥也笑了起来。

    朱允熥收回了童年的思绪,又靠在被子上。手中的书,翻到了介绍汉景帝名臣,周亚夫的传记上。周亚夫其人,于汉朝实在有着不可言说的功绩。可以说,汉武帝后面的推恩令,之所以可以成功。也正是因为在周亚夫平定了诸侯之乱后。各地诸侯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对于中央政府的命令已经无力反抗,才得以成功。

    而自己呢?朱允熥想着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处境。大明立国之时,各地偏远,民心不定。这个时候分封诸王去各地镇守,无疑是正确的国策。而且此时的各地藩王都是皇帝的儿子,实力又远比不上中央政府。这自然不会是一个影响朝局的问题。

    如果是朱标继承皇位。这个问题依然不会太突出,朱标身为朱元璋的长子,又身为太子监国多年。无论是威望还是在朝中的势力,军中的势力都足以威压各路藩王。但是朱标现在的身体,朱允熥想到这儿,微微的叹了一口气。朱标今年的年纪并不大,但是身体还比不上朱元璋的好些。一到阴雨天就有心口通的毛病。略一激动,就会喘不上气来。这样的身体,估计是活不了多久了。

    对于这位没有照顾过自己一天,名义上的父亲。朱允熥没有太深切的感情。但是也有些惋惜。如果有可能朱允熥不愿意用太过激烈的方式去削藩。这不仅会使朝局动荡,在国内的战争,更会使得大量灾民流离失所,许多平民的死亡也不可阻止。而且,冷兵器时期的战争,也会产生许多的残疾人。这都是整个帝国的损失。

    朱允熥对此不得不慎重。自己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削藩?这个藩镇到底要不要削?是朱允熥的大脑里,从重生开始,想的最多,也是思虑了最多的问题。最后,朱允熥从历朝史书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藩镇,是必须要削除的。

    这不仅是为皇权之上的考虑,更是为了整个国家发展的考虑。强藩在外,会使皇权不稳,且不必说。对景时候,甚至会使得国家陷入分裂的状态。过度的内耗会使得整个国家前进的脚步停滞不前。

    所以藩镇必须要削,但是如何削?朱允熥想了很久也没有一个答案。但是朱允熥的脑海里,有着后来的建文帝削藩所用的策略。朱允熥经常在心中思量这场政潮中,建文帝策略的得与失。最后,朱允熥得出了建文帝之所以失败的两个原因。

    一,是手段太狠。毕竟都是天家子孙。削的是藩镇,而不是诸王的王爵。但是建文帝的手段太狠,不仅废了几个叔叔的王位,还必死了几个。这就使得各地藩王都同仇敌忾了起来。也许一个藩镇的力量是不足以和中央政府较量的。但是众多的藩王加起来就不一定了。

    而第二个原因,在朱允熥看来。是腹黑学学得不够好。建文帝太注重自己的脸面,和后世对自己的评说。该下手的时候,却总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好好的机会断送了好几次。事实证明,政治确实是只有腹黑的人才玩的了。

    自己这位二哥,从小就看的出来。是个比较善良的孩子。既是受了他娘的教唆。想和大哥抢帝位。手段,态度。也处处透出一种君子之风。不屑于用阴谋诡计。这样的人,固然是个好人。但是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好皇帝。

    这就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会成为一个好皇帝?我的答案是,好皇帝一定是个坏人,但是坏人不一定是个好皇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心地善良的人,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对权力的极致渴望和对于权柄的独占的渴望。

    所以,为了得到这个地位。他们可以像秦始皇一样,忍常人所不能忍。认了嫪毐那么多年。也可以像唐太宗一样,六亲不认。杀兄逼父。甚至斩草除根。连自己的侄子都杀完了。这样的人,自然不能被称为好人。可是,他们都是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