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听了这话,苏瑾瑶也跟着笑了。然后道:“李大婶放心吧,我不是那么挑剔的人。只要手工好,耐穿,就挺好。我们是穷人家,能穿新衣裳就挺高兴了。估计过两天我还来,把布料给你带过来。”

    “行啊,那就这么定了。不过,小姑娘你是哪个村儿的?大老远的转山过来做衣裳,合适吗?”李大婶没见过苏瑾瑶,觉得这小姑娘挺有意思的,竟然不在自己村里做衣裳。

    苏瑾瑶往身后一指,道:“我是屏山村苏家的二丫头,叫苏瑾瑶。以后常来常往的,大家叫我瑾瑶就行了。”

    有人便问道:“呦,常来常往?你这是要做小货郎,常常来卖东西吗?”

    苏瑾瑶笑了笑,道:“也不是不行啊。而且我卖东西价格便宜,大家都得着实惠嘛。”

    立刻就有个年轻姑娘问道:“那我要一面小铜镜,你啥时候能带来?”

    苏瑾瑶想了想道:“这个我还真是不知道。说实话,新东西贵呀,我进货的本钱都没有。就是淘换些旧的,但是很实用的好东西,也算是给大家个方便了。”

    那年轻姑娘撇撇嘴,笑道:“哦,那就可惜了。你卖东西确实是便宜,可是我家也不缺坛子也不缺壶。”

    苏瑾瑶知道这年轻姑娘有几分开玩笑的意思,没有恶意,索性接口道:“那我下次进城可得好好淘换淘换,看看谁家有旧的铜镜,又光亮又好看的,给这位姐姐弄过来。”

    年轻姑娘道:“哈,小妹子真会说话。要真的是这样,我给你个好价钱。”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说话,倒是气氛热络了不少。

    接着又有个小媳妇问了问酒坛子,三个都要买。苏瑾瑶给她算十文钱一个,三只又便宜了两文钱,只收她二十八文钱。那小媳妇也是高高兴兴地买走了。

    要知道,那酒坛子可不小,一只能装五、六斤酒呢。三只坛子要是在镇上赶集的时候买,一只就得十几文呢。二十八文可能连两只都买不到,现在苏瑾瑶三只只要二十八文钱,她可是觉得捡了大便宜了。

    这下子,苏瑾瑶的小板车可是空落了不少,就剩下那些窗帘、几把铜壶和一套炊具了。

    苏瑾瑶看看最先买了她一把铜壶的妇人还在看着那些窗帘,便问道:“大嫂子,你看了这么半天了,是这窗帘不合心意吗?”

    那妇人还舍不得放下手里的窗帘,笑道:“倒是合心意,想买两块做床帐。像是小姑娘你说的,冬天在床外面加道帘子能暖和不少呢。可是这价钱有点贵,我手里可没有三十五文的余钱了。你看看还能再便宜点吗?”

    苏瑾瑶看看那些窗帘,有心想要便宜点。可是再想想,这窗帘的布幅可是比台布大多了,都在六尺往上,料子也都是绸布的,还有花边,真心是挺好看的窗帘布。这种布料在布庄里买也得二十几文一尺吧。她这虽然是旧的,可是两块才卖三十五文,真是最最便宜了。

    再说,要是再把价格往下降,别人要是买的话也得跟着便宜,那就不划算了。

    苏瑾瑶是想要卖东西赚钱的,可不是大老远跑到这里来送福利的。要是那样的话,她把东西在屏山村就送出去了,还能得个人情呢。

    想到这儿,苏瑾瑶摇摇头道:“大嫂子,这个价格真是不能再少了。说实在话,你们赶集还得花些车费呢。我这把东西都送到家门口了,还这么便宜的,可是没处找去了。再说,我家里也是穷人,不然不会四处跑着做些小买卖,这些东西本钱买来的,我不能赔本送给你呀。”

    苏瑾瑶的话在理,旁边也有人帮苏瑾瑶说话,“是啊,小姑娘看着挺不容易的,一个人走山路过来的,东西也是都不错,值了这个价了。”

    那妇人叹了口气,把手里的窗帘放下了,看来是真的没钱买。

    苏瑾瑶脸上也是做无奈状,不过也没有多么往心里去。这些东西拉过来也就是试试运气,卖多卖少她不太在意的。现在已经超出了她的预期,就算是回本了。何况,这些东西又没有保质期,就算是今天拉回去了,过阵子去其他地方带着也许还能卖,何必急于一时呢。

    想到这里,苏瑾瑶索性收拾起来,说道:“还有人要看看什么东西吗?要是大家都看好了,不打算买什么了,我就收拾起来了。我来李家屯还有点事,来找一个要好的姐妹的。”

    苏瑾瑶一说收摊,便又有人围上来再看几眼。不过看来看去也就是那些东西而已,没什么新奇的了,也就要散了。

    买了铜壶的那个妇人拿着铜壶走几步,又舍不得的回头看看那窗帘,看得出是挺想买的。

    苏瑾瑶见她一步三回头的,也有些好笑。便又问了一句:“大嫂子,要不你回家看看有什么不用的东西来换?我也不是只收铜板的,要是你家里的东西我看得上,咱们换换也行啊。”

    听到这儿,那妇人眼睛一亮,像是想起了什么,赶紧走回来问道:“小姑娘,我看你挺会说话的,是不是也读过书啊?”

    苏瑾瑶一怔,不知道这妇人突然问起这个是什么意思。不过苏瑾瑶还是点头道:“和我娘学过识字而已。大嫂子,你是啥意思?”

    “识字就好。”那妇人开心的道:“我家有几本书,是我家男人之前在镇上给一个学堂干零活的时候,那学堂的先生送的。当时正好是我生我家二小子,那先生听说了,就说送几本书做贺礼,希望我们家二小子读书、识字,以后能有出息。可是后来那间学堂搬走了,我家男人也回家了。至于那几本书,我们全家人都不识字,还留着有啥用。小姑娘你要是识字,看看这书你要不要,跟你换两块窗帘呗。”

    那妇人说完,旁边的几个人就跟着笑起来。也有人在一边给苏瑾瑶出主意道:“小姑娘你可想好了,识字和读书可是不一样的,之乎者也的谁能听得懂啊。那书可是没啥用。”

    那妇人听了这话,狠狠的瞪了那人一眼。

    苏瑾瑶却笑道:“拿书来换也不是不行,不过大嫂子你得把书拿来给我瞧瞧啊。要是真正诗书我就要了,可要是你错拿个账本当成书,我可不要人家的旧账本。”

    苏瑾瑶这句话是半开玩笑,半当真的。毕竟不识字的人多,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书,把账本当成书的也大有人在。

    “不会的不会的。那个先生很有学问、人也很好的,光是学生就教过上百个了,不会唬弄我们的。”那妇人又叮嘱一句:“我现在就回去拿书过来,你看看就知道了。你可别走啊,还有那两块窗帘,就是刚刚我看的那两块,给我留着。”

    “行,我等着你。”苏瑾瑶说完,把之前那妇人看过的两块窗帘拣出来,折叠好了放在一边,又开始收拾其他的东西了。

    刚刚装好车,准备用麻绳捆绑、固定好的时候,又来了一个中年汉子,肩上还挑着个扁担,扁担一头是一只空了的大竹筐。

    中年汉子见苏瑾瑶已经在收拾东西了,就问道:“小姑娘,你这是收摊了?我刚刚从地里回来,就赶过来了。我家婆娘说你这里有套炊具啊,你是怎么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