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看着眼前的这张照片,陈文哲确定,应该是九鼎八簋。

    真实的九鼎八簋,不说是他,就算是国内的几个大型考古队,能够见过几次?

    陈文哲能确定,这些都是西周的青铜器,因为他通过回朔,看到了这一批青铜器拍照的过程。

    就通过手中这张照片,他能够看到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九件铜鼎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

    最大的一件通高54.5厘米,最小的一件也有47.5厘米。

    八件铜簋形制相同,纹饰相近。

    从九鼎八簋的造型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过去那种雄浑凝重的艺术风格,而趋向秀丽轻灵。

    纹饰也从过去奔放的粗纹,改为工整的细纹。

    像这些青铜鼎上的蟠虺(huǐ)纹,两条或多条虺龙,相互缠绕在一起,连续反复穿透盘旋,生动而纤细的附在器物的表面,极具华美繁缛的艺术效果,代表了这一时代新的潮流。

    这套九鼎八簋是在继承殷商青铜器技艺的同时,有着独创一面的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技艺。

    这在鸟形青铜器、兽面纹饰上大放异彩。

    这样的青铜器,跟之后几个时代的青铜器还是不同的。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

    这时的青铜器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凋艺术相媲美。

    秦代虽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兵马俑,但出土青铜器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

    汉代青铜器继承战国青铜器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我国青铜器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我国青铜器文化史上,长达三个半世纪,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青铜器间的一个低潮。

    出土青铜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没有在青铜器文化上有多大创新者。

    问题是,中华民族传统青铜器文化、包括“九鼎八簋”对称设置,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融合创新的。

    我国“九鼎八簋”对称设置的内涵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的、僵化的模式。

    春秋战国以来,从贵族到平民的丧葬普遍逾礼的情形,有双重的意义。

    一则是王室东迁之后,封建宗法秩序大乱,象征封建秩序的礼乐制度,也发生“礼坏乐崩”的现象;

    一则是由于经济上、政治上平民地位的提高,“礼”不再是贵族的专利。

    由于古代我国的几次大的社会动荡,而造成的价值观、道德体系崩溃离析之外,还和发生“礼坏乐崩”。

    所以,缺乏一种长久而深入人心的敬畏心和价值观有关。

    但是生活在现代,要了解自古以来治乱兴衰的道理。

    所以,九鼎八簋的形制、数量、大小、甚至是纹饰,都是有一定规矩的。

    比如为什么“九鼎八簋”上圆下方形体,演变成“抱圆守方”形状?

    中华文明古人讲:天地间道理,天下有天下之智。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天地观”,及从“抱天守地”到“抱圆守方”朴素创新的中国人文精神等等。

    深入研究中国“九鼎八簋”对称设置的内涵文化,必须从“九鼎八簋”对称设置的历史背景,考察挖掘“九鼎八簋”形体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