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一件文物损坏之后,也有一点好处。

    因为破坏了的文物,研究起来更加方便。

    不怕再次破坏,却正好可以让研究人员通过看内部表现,更好的演技宋代哥窑器。

    比如,可以更加仔细的查看“聚沫攒珠”。

    “聚沫攒珠”这个词汇,到现在也没找到确切的出处。

    不过,有的说是宋徽宗说的,陈文哲对这个说法存疑。

    因为要看到釉面下面的小气泡,需要使用放大镜来观察。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虽然科技还是挺先进的,但是也没现金到有放大镜!

    那么赵佶是怎么看到这个现象的呢?如果是聚球,那么就好理解了。

    但是,很多典级记载的是聚沫攒珠!

    在孙瀛洲先生的《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书中提到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

    “聚沫攒珠”具体指的是什么?

    其实,可以在这里“咬文嚼字”一番。

    先说“沫”,沫指的是泡沫。

    泡沫在百度百科中,解释是“聚在一起的许多小泡。

    由不溶性气体分散在液体,或熔融固体中所形成的分散物系”再说“珠”。

    就是很多细小的泡泡,聚合成大的气泡,就称之为“珠”。

    另外两个动词,其中“聚”指的就是气泡紧挨着,聚集在一起的状态,泡沫就是小气泡聚集的状态;

    “攒”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zan,当作积累讲。

    在这里陈文哲认为可以理解为气泡互相叠加,聚攒在一起。

    另外一个读音是,用现成的零件拼装在一起,也就是说气泡会有一串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分析,聚沫攒珠说的就是釉面下面的气泡。

    釉面的气泡形成,是有许多因素引起的。

    比如釉料的配方、釉的粘度、烧制工艺等等。

    总体来说,有大概几个原因。

    首先是内因,由于胎釉本身反应产生的气泡。

    胎体当中有很多气孔,有的开口,有的闭口。

    温度升高时,气体产生膨胀,开口气孔中的气体进入釉层而排出。

    气体排出釉层时,会产生两种釉面缺陷。

    一种是小气泡在釉中汇集成大气泡,冲击釉面会形成火山口。

    若釉层粘度较小,则可以回复平整。

    但是有时候,还会出现针孔。

    另一种是气泡的排出,会产生釉面的凹坑。

    另外随着温度的升高,釉层熔解成为液相将坯体湿润。

    由于釉层的液态化,更容易让胎体中的气体通过釉层排出。

    对于没有排出的气体,则留在釉中形成气泡。

    还有,胎中含有的物质,在高温下分解而产生气体排出的现象。

    比如一些矿物质的结晶水,在高温下也会成为气态排出。

    再比如一些硫化物、氮化物、碳酸盐等都会产生相应的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排出。

    具体的化学原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现代人知道中学毕业,都应该知道。乐文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