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尽管大体相仿,但是工艺特征和雕刻手法上,这两尊宋塔观音还是较唐代有所不同。

    那么,这两尊造像是否属于受到唐代风格影响的造像,而不是说仿照唐代样式去刻意制作的呢?

    这两尊十一面观音,是否仅仅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风格?

    这些不妨通过对五代时期出土的造像特征分析来看看,如杭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的一尊五代时期佛造像。

    这尊造像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佛坐像,背光和台座。

    佛坐像丰满的面庞、雄健的身姿、轻薄的衣服风格体现了盛唐时代的遗风。

    但是其结构复杂的台座,却充分体现了唐末五代人们审美观点的转变和创新精神的出现。

    大型的仰莲座与唐代常见的束腰方台座、束腰圆形座及六角形台座有着巨大的不同。

    而中部龙饰柱,则是具有了汉民族特色的神话象征。

    尽管在早期的石刻作品中,出现过“翔龙嘉莲”的图像系统,但是在铜造像上的应用还是从没有过的。

    这种样式的出现,也从侧面说明了,汉民族的文化自觉精神与佛教文化相融合,从而产生了新的审美观念。

    同样有一尊出土于江浙金华万佛塔的水月观音菩萨像,也说明了这种关店。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水月观音铜像,它整体风格上,已基本脱离唐代的遗风。

    仅仅是样式上,遵从了唐代周昉妙创水月观音的造型,而在衣纹的刻画上更加写实。

    这一尊佛造像,整体造型上看,世俗性的审美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由此可见,崇尚自然,注重写实,富有创新精神是这个时代的特点。χιè

    尽管只有几十年的光阴,五代时期都能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艺术特征。

    那么同样出土于江浙地区的两尊十一面观音像,它们表现的艺术风格,却与五代时期的造像相差甚远。

    它们更多的,是对于唐代相同粉本的模仿。

    因此这两尊造像,应是时人对于前朝风格的一种仿效,并不具宋代初年独特的时代气息。

    通过对于此尊观音像艺术风格的分析,结合宋代好古物喜收藏的社会风气,可以初步判断此尊造像应为宋仿北周。

    但是要彻底确定这尊造像为宋代所造,还需更多的研究和比对。

    也可以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如X光探查、材料分析等来辅助我们的判断。

    总之“仿古”风格造像的辨识,更多是通过其所具有的时代气韵,和一些细微的刻画,来分辨。

    而当今还很难有准确、系统的鉴别方法。

    纵观我国上下数千年的文化艺术历程,“仿古”始终伴随着各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

    可以说仿古是各历史时期,对前贤艺术风格的追忆和尊崇,也是各时期艺术发展的基础。

    而真正具有“仿古”情怀的年代,并且是由上自下推动这种“情怀”的,应数宋和清两代。

    宋当以徽宗为主,而清则是乾隆时期。

    宋代“仿古”造像,是一个很多人平时并没有关注的领域。

    无论在收藏界,还是学术界,都鲜有人问津。

    一时之间,陈文哲也仅仅是想到这两组造像,来试图认识和了解,这种受到“仿古气息”影响的造像的辨识方法和产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