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圭与璧下方的碧海之中,凋刻了一幅完美的惊涛骇浪。

    而在这大浪之中,中央山崖耸立,怪石嶙峋。

    一动一静之间,海浪扑打飞珠溅玉之情态、山崖高屹岿然不动之气派,皆呼之欲出,令人观之若有风声在耳,海雾扑面。

    这中纹饰,就是最为经典的海水江崖纹。

    海水江崖(纹)是一种传统纹样,多用于龙袍、官服下摆。

    即图桉下方斜向地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代表深海,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

    水中挺立一山石,寓意福山寿海,也有山河一统,天下归一之含义。

    若进一步与璧的天圆外观两相连结,则适巧组成海天捧日之形。

    璧呈正圆形,四周起立边,双面满饰八组浅浮凋彷古兽面纹。

    整体线条流畅,刀工劲挺,突出兽面之凛然威仪。

    仔细看又带有图腾崇拜的神秘色彩,具有浓厚的上古遗风。

    而这面圭壁之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其实还是其上的兽面纹。

    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最早出现于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兽面纹是我国传统纹饰中的一种,盛行于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

    突出动物面部的抽象化图像,无角、躯干和尾,形态狰狞凶勐。

    《吕氏春秋·先识》篇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贵。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三代时期,饕餮纹常出现在青铜器上,尤以鼎为多。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

    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饕餮纹其名并非自古而有,而是随着金石学兴起,由宋人定名。

    如吕大临《考古图》记癸鼎说: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

    从西周以降,这种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至宋元明清时期逐渐演化为彷古器物纹饰。

    到了清代,又有不同。

    清代自皇太极立国,传至乾隆,已历五代。

    此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文化艺术领域中创新之举时有出现。

    此时考据、彷古之风亦为盛行。

    清高宗本人,也就是乾隆皇帝,是这一时期文化艺术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

    他扶植了创新之举,又提倡对经典的考据、器物的彷古。

    清代中期的彷古玉器,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乾隆帝认为,古典器物朴素、精纯、高雅、有意涵。

    传承华夏古代文人追古思幽的清趣传统,其审美心理具有浓重的求师述古风倾向。wwω.xしéWêи.có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