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十二章    怎样才是真正的亿万富翁

        可以暴发,但不要成为“暴发户”

        渴望致富,渴望通过投资成为亿万富翁,是每个人天生的权利,贫穷不是你的命运。

        但是在致富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暴发户”的陷阱,只有钱并非能成为真正的亿万富翁,只有精神上成为有钱人,你才能真正成为亿万富翁。

        保罗·库恩尼常常拿赢彩票开玩笑。

        有一天事情真的发生了,几百万分之一的机会降临到他头上。

        他26岁的时候中了佛罗里达州彩票2    000多万美元的头奖。

        当时大家都以为,他此后可以高枕无忧了,他自己也是这样想的。

        但10年后,库恩尼出现在破产法庭上,商议一个还清500万美元的计划。

        他那2    000多万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到哪里去了呢?

        他把钱花在了奢侈的生活上,也就是说那些钱没有用于投资,而是全挥霍光了,例如,汽车、摩托车,还有送给朋友和家人的昂贵礼物。

        因此,罗伯特·清崎说:“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在生活中,不在于你挣了多少钱,而在于你留下了多少钱。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穷人中了彩,一下子暴富起来,然而不久就又变穷了,他们虽然得到了100万,但很快又回到了起点。”

        针对这种现象,富人说更多的钱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实际上它们反而可能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钱常常使我们人性中的弱点暴露,却不能掩盖我们的无知。

        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有些人在忽然得到一大笔意外之财却又很快失去的原因。

        固然,许多人靠一时的运气发了财,甚至发了大财。

        这里面不乏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

        但许多人现在却又成了穷光蛋,破产了。

        美国有一位叫特里的年轻人,他的父亲,在墨西哥持有金银小矿山。

        特里起先很勤勉地工作,使矿山的生意十分景气。

        然而当钱财滚滚而来时,他竟异想天开,建筑了堂皇的宫殿,购进了巴黎的家具。

        当时,在那个村里没有一家浴室,而他倒有一打以上。

        此外,还有15架大钢琴配置在各处大厅里。

        特里沉溺于如此漫无止境的豪华生活中,再也不闻不问生产的情况,任其矿山废弃。

        后来,他身边留下的除了那座宫殿,别无他物。

        最终,他就在那宫殿里的两间尘埃弥漫的屋子里,了结余生。

        想想职业拳击家吧!他们不少人都赚过几十万美金的报酬,为了比赛,都受过长时期的严酷训练。

        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在比赛中获胜,而大多数人的目标也仅仅如此。

        所以许多人发财之后,就过上了奢侈的生活,而最终于贫困之中。

        这是一种典型的暴发户的心理。

        暴发并没有错,但暴发户的思想却要不得。

        现实中许多没钱的人看着暴发户嘴里骂,脸上写满了鄙夷的表情,心情却渴望着暴发,巴不得机会早日来临,能像暴发起来的人一样生活。

        暴发户为了赚钱往往不择手段,他们认为这个时代就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时代,笑贫不笑娼,能挣钱就行。

        暴发户讲究做派,你说我“房新树小画不古”,我偏要弄幅古画来挂在墙上。

        穷人也要讲究格调,刚刚脱贫就迷上高尔夫球,还要养匹赛马——当然只能认养,马是马场的,名义上你占一股,不知是占一个蹄子,还是占半个屁股?

        总之偶尔可以去骑骑,拍一摞照片回来,向人展示贵族气质。

        暴发户喜欢挥金如土。

        “反正老子有的是钱。”

        他们出入各种高消费场合,花钱如流水,一掷即千金,看起来要多潇洒就有多潇洒。

        最后,暴发户都想使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暴发,就去清人写书,尽量让自己的形象光彩夺目,让历史源远流长。

        而且还花钱去换取各种各样的证件,以期和硕士博士们平起平坐。

        ……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典型的暴发户思想。

        说到底,暴发户们的只能真有了钱的穷人,他们的思维还是贫穷的,他们还秉持着与生俱来的穷思维没有改变。

        钱是富有的象征,但若是只有金钱而没有其他财富,那它便是贫穷的象征。

        没有钱的时候,一个人会觉得穷得慌。

        如今有钱了,你就能算富有了吗?

        当你赚了一些钱,在现代生活的水准上,一些富贵之家所拥有的,似乎你已什么都不缺:有房子,有车子,有票子,你的存款甚至也足够下一代花销了。

        如果你和自己的过去相比,在经济上简直是天壤之别。

        你还需要什么呢?

        洛克菲勒也是一位有思想的富翁。

        早在少年时代他就接受了父亲赚钱的启蒙教育,成年之后更是不择手段,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10亿富翁。

        可是,大量的金钱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困惑。

        世人骂他是“残酷奸诈的伪君子”,他的形象为美国人所憎恨和厌恶。

        他曾经认为自己是一个“除了金钱之外,一无所有的穷人”。

        面对一系列由金钱带来的烦恼,他决定给自己另定目标。

        有一天,洛克菲勒非常信任的一个朋友对他说:“你的家产在像大风雪一样往上翻滚,你必须把它散得比积得还快,要不然,它将压垮你和你的儿女以及儿女的儿女。”

        并建议他为了人类的利益,以永久的慈善事业的法人团体的形式,将他的财产作处理。

        他接受了这位朋友的建议,因为他自己也感受到了一个人“能够花了钱得到的真正等价物,那就是培养一种情趣,把钱花得可产生持久的效果”。

        于是他捐资数以亿计的财富来支持教育、卫生和科学研究事业,来帮助穷人,来回报社会。

        一个人渴望暴发是没有错的,因为没钱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赚到了钱,才能拥有幸福的基础。

        但是光有钱行吗?

        如果一个人有了钱,他的行为和心理都是一个典型的暴发户形象,那我们只能说,他仍然是一个穷人,虽然他有钱了,但他的思维并没有任何改变,依然是穷人的思维。

        只有改变自己的思维,摆脱暴发户的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富人。

        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

        ——比尔·盖茨

        绝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

        美国一家十分著名的调查公司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统计,结果非常令人吃惊:人类70%的烦恼都跟金钱有关,而人们在处理金钱时,却往往比较盲目。

        盖洛普民意测验协会主席盖洛普·乔治说,从他所作的研究中显示,大部分人都认为,只要他们的收入增加10%,就不会再有任何财政困难。

        美国预算专家爱尔茜·史塔普里顿夫人曾担任纽约及全培尔两地华纳梅克百货公司的财政顾问多年。

        她曾以个人指导员身份,帮助那些被金钱烦恼拖累的人。

        她帮助过各种收入的人——从一个一年赚不到1    000美元的行李员到年薪10万美元的公司经理。

        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对大多数人来说,多赚一点钱并不能解决他们的财政烦恼。”

        事实上,人们经常看到,收入增加之后,并没有什么帮助,只会徒然增加开支——增加头痛。

        “使多数人感觉烦恼,”她说,“并不是他们没有足够的钱,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已有的钱!”

        有个亿万富翁,一天因为工作上问题,他六神无主,烦躁的很。

        他的办公室空调放在了适宜的温度上,然而,他还是感觉热,浑身要出汗的感觉。

        他踱步到窗前,顺着窗户向外看,只见一个拉板车的人正躺在夏日炎炎的大街上,呼呼地睡得正香,而给他抵挡太阳的仅仅是板车旁的一点点阴凉。

        富翁很纳闷,他问自己的助手,那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就睡得这么香呢?

        助手告诉富翁,你想让他睡不着吗,很简单,给他10万块钱。

        富翁按照助手的意思去做了。

        这下,那位拉板车的可真睡不着觉了。

        他拧拧自己的大腿,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当他确信无疑时,他开始琢磨开了,这10万元该怎么花?

        他想买座别墅,可又不够。

        想买辆车搞出租,可是没有生意怎么办?

        想开个店吧,可亏本了,太可惜。

        就这样,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怎样花这笔钱。

        于是日夜思考,觉也睡不好了,饭也吃不香,连拉板车也没心思了,弄得他直后悔,不该接受这笔钱。

        金钱是可爱的,人们崇尚它,热爱它,并没有错,然而,金钱又是卑劣的,它可以使兄弟成仇,朋友反目。

        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不可避免地时刻要与金钱打交道,保持平和的心态最重要,我们要驾驭金钱,像对待常人一样对待它,而绝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

        如果一个人,被金钱所左右,让金钱牵着鼻子走,那他的下场一定很可悲,要么是一生劳碌,要么将是锒铛入狱。

        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话虽这么说,要想保持对金钱的良好心态,要真正做到视金钱如粪土,也并非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那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只有你真正地把金钱看透了,了解了它的优劣,了解了它的本质,那么,你就会发现,做金钱的奴隶是多么累人的一件事啊。

        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财富是德行的一个包袱。

        按照培根的观点,巨大的财富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用途。

        除了用来施舍,剩下的就是自我陶醉。

        培根还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说财富好像军队的“辎重”,不可以没有或者缺乏,也不可以丢弃;但它阻碍了行军,有时为了照顾它,反而失去或者影响了胜利。

        所罗门有一句不可忽略的话:急于发财的人,不可能是清白的。

        人只能寻求那种正当获得、合理使用、愉快施舍、心安理得的财富。

        只有那一种财富,才让我们逢凶化吉。

        一切顺其自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是最高境界。

        这正如小和尚慕名到一个方丈那里学法,老方丈问他,吃粥了没有?

        他说吃了。

        老方丈又问,洗了没有?

        他说洗了。

        老方丈手一扬,那你打坐去吧?

        小和尚老大不高兴地离去,认为老方丈没有什么高招传给他。

        若干年后,小和尚才懂得方丈把什么都告诉他了,那就是做他该做的,一步一步来,别想那么多。

        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不需要钱。

        从吃饭、穿衣到栖身都靠自己的劳动,最多在盖房子的时候请邻居来帮一下忙。

        那时没有商品交换,钱也没有用处。

        可是到了商品经济社会,人须臾离不开钱。

        很自然地,人们必须设法赚钱,再用赚来的钱去购买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服务。

        由于金钱的重要性,庸俗肤浅的人误将钱当成了人生的目标,变成了钱的奴隶。

        甚至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用损害良心的办法赚钱;用损害健康的方法花钱。

        钱本来可以帮助一个人实现幸福,可是人一旦成了钱的奴隶,钱就把一个人从精神到肉体彻底摧毁了。

        投身于当金钱奴隶的人,大多数还不至于发展到那样可悲的境地。

        或许他的案子因侥幸而没有被发现,可是他逃脱不了良心的责备,因而只能躲躲闪闪,总是生活在黑暗之中。

        人在做金钱的主人,在赚钱的时候又为别人做了贡献,使别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使赚钱成为愉快的事;在花钱的时候不但自己身心得到满足,也让别人赚了钱。

        我们要冷静地面对金钱,控制你的金钱,在你的人生各个阶段制定好你的用钱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另外就是进行投资,用钱来赚钱,等你的财富资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你的资产将会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你便会最终实现财务上的自由,此时,你可以得意地说:“我是金钱的‘总司令’。”

        既然是金钱的主人,那就理所当然地让金钱为你工作,你也可以用金钱举办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教育事业等一切有益于大众、有益于社会的事。

        一旦人们为支付生活的账单而整天疲于奔命,就和那些蹬着小铁轮子不停转圈的小老鼠一样了。

        老鼠的小毛腿蹬得飞快,小铁轮也转得飞快,可到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它们发现自己依然困在老鼠笼里。

        一般的人,如中产阶级和穷人,他们都在为钱而工作,他们害怕没有钱,不愿面对没钱的恐惧,对此他们做出了反应,但不是用他们的头脑。

        他们的感情代替了他们的思想,正是如此,他们不去分辨真相,不去思考,只是对感受做出反应。

        他们感到恐惧,于是去工作,希望钱能消除恐惧,但钱不可能消除恐惧。

        于是,恐惧追逐着他们,他们只好又去工作,希望钱能消除恐惧,但还是无法摆脱恐惧。

        恐惧使他们落入工作的陷阱。

        挣钱——工作——挣钱,希望有一天能消除恐惧。

        但每天他们起床时,就会发现恐惧又同他们一起醒来了。

        恐惧使成千上万的人彻夜难眠,忧心忡忡。

        要想真正摆脱恐惧,必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摆脱金钱对你的束缚。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能够成为亿万富翁的人都拥有正确的金钱观。

        他们明白在营销时代,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金钱,金钱是所有资源转换的媒介。

        人生营销中,金钱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在金钱面前是没有清高可言的,若是撇清,反类俗情。

        不过回过头来说,钱的本质是为人所用,如果把钱举得高高的,见了钱便磕头作揖,自降为臣奴,也实不可取。

        钱物之类,有得用便足矣。

        但“有的用便足矣”是对普通人而言,对那些想成就大事业和亿万富翁的人来说,可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有得用便足矣”了。

        亿万富翁们都禀持这样一种观念:金钱只是一种工具,但不是人生的目的,绝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喜欢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上有一句话:下棋莫贪。

        做生意同样也是如此。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的经营业绩,举世瞩目。

        他的经营哲学尽善尽美。

        他创立并领导的松下电器公司,总资产逾千兆日元,总销售额近5兆日元,员工总数达25万多人。

        这正如机器要运转、汽车要跑路,离开润滑油(当然也需要别的条件)是不行的,但润滑油不是人们追求的目的,机器运转,生产产品,汽车到达目的地才是目的。

        松下说:“为了到达目的地而工作,为了使达到目的的工作更有效率,就必须要有润滑油。

        所以说,金钱是一种工具,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

        松下对金钱的态度是敛财而不守财。

        他认为:一个人不能当财产的奴隶。

        他说:“财产:这东西是不可靠的!但是,办一项事又必须有钱。

        在这种意义上说,又必须珍视钱财。

        但‘珍视’与‘做奴隶’是两回事,应该正确对待,否则,财产就会成为包袱——看起来你好像是有了钱,实际上它却使你受到牵累。

        这是人类的一种悲剧。”

        松下这种思想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他让人们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时时想到更远大的一些目标。

        他认为:“明天的生活一切都会比今天好。”

        凡参与生产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人都应以此为目标,努力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也就是金钱)来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使明天的生活比今天更好”。

        真正能够拥有金钱并支配金钱的人绝不是那些获得“飞来横财”的暴发户,真正被推崇的亿万富翁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敏锐的眼光,他们从不做破坏“游戏规则”的巧取豪夺和侵占公私财产的损人利己行为。

        他们不会迷失在金钱中成为被金钱支配的奴隶。

        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菲尔丁

        致富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提起致富,没有人不感兴趣。

        因为只有致富,人们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鄙视金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都渴望尽早致富,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或辞职来个破釜沉舟,或兼职攻防兼顾;也有的人由于下岗而待业,迫于生计无奈而投入商海,却收获很丰富。

        这些人有的跻身于富豪之列,多半也都达到了小康水准。

        他们的成功表明,致富已不再是少数人拥有的专利,人人都有成功的机遇,只要你把握准确。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准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便想在已有的资金积累的基础上,图谋更大的发展。

        这种愿望虽好,但是在我们看来,穷富之间似乎有一条跨越不了的鸿沟。

        原来是贫困的,现在多半仍是贫困;原来是富裕的,现在多半仍是富裕的。

        这种既尴尬又难堪的局面,成为我们要努力试图改变的目标。

        但首先我们应该要面对的不是去如何扭转它,而是应该去全面地认识它。

        那么,致富的含义是什么呢?

        致富是一个具有较为完整人格的或具有完善趋向的人,把自己内心的潜能通过外显行为释放或表现出来的过程。

        每个致力于致富的人,都应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在致富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从对许多杰出人物的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人格因素中不乏极其典型的健康因素,有些甚至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与精神,但并不完美。

        他们在创造成就和财富中,丝毫没有忽视对自己情感的不断丰富。

        严格地讲,他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都有其努力追求的健康人格目标。

        心理学家马尔慈说,人的潜意识就是一个“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

        而你的自我意象,就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到这一机制动作的结果。

        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失败的人,你就会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块“荧光屏”上不断地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我,听到“我没出息”之类的负信息,然后感受到沮丧、自卑、无奈与无能——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失败。

        相反,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成功人士,你就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见到一个意气风发、不断进取、敢于受挫和承受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我做得好”之类的鼓舞信息,然后感受到喜悦、自尊、快慰与卓越——而你在现实生活中便会“注定”成功。

        因此,要想从事创富活动,并全面地完善自己的意识,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自我意象伴随着自己;就必须能接受自己,并有健全的自尊心,创富者必须信任自己,必须不断地强化和肯定自我价值,必须随心所欲地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隐藏起来。

        在美国,富豪们成立基金会资助科研与慈善福利事业,不是什么新闻,但像查尔·范尼这样仍健在就埋名将几乎所有财产捐出的,确属罕见。

        “一个人在富有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这是“钢铁大王”卡内基的观点。

        卡内基于1901年出售产业,得2.5亿美元,退休后致力于慈善事业,捐款建立了卡内基音乐厅和遍布全美的2    800个图书馆。

        《卡内基传》的作者曾风趣地说:“他致力于捐赠事业的努力程度很可能超过他牟利的努力程度。”

        时代·华纳公司的老板泰德·特纳曾做出一项惊人的决定:他要以一年捐资1亿美元的进度,分期10年捐资10亿美元给联合国进行慈善事业。

        这项慷慨的豪举震撼全球。

        在一个衣香鬓影的鸡尾酒会上,特纳在宣布他的这一决定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在此提请全球顶尖富豪们注意:你们应当听听我的关于将金钱给予出去的理论……世上没有一件事堪媲美于付出的快乐——有意义的付出。”

        范尼、卡内基们的付出,让人肃然起敬,它表明,人在拥有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仍然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富有起来。

        具有现代财商的人,非常善于在财富与幸福生活之间画一个这样的等号。

        一个人富有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当你有了赚钱的欲望之后,你就会开动你的脑筋,锻炼你的思维,用心去领悟,发现财富。

        你就会愈挫愈勇,不断挑战自我,最终战胜一切,赢得金钱。

        有了金钱,你又要为成为一名真正的富人而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修养,最终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名令人尊敬的人。

        这大概就是每一位真正的富人能经历的心路历程。

        只有不断完善自我的人,他的财富才能长久。

        即使在今天,让我感兴趣的也不是赚钱本身。

        如果我必须在工作和拥有巨额财富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我会选择工作。

        ——比尔·盖茨

        赚钱懂得适可而止

        对于创富的人来说,金钱是可爱的,犹太人甚至将金钱看作人间的上帝。

        人们崇尚它,热爱它,并没有错,但是正如世间的任何事情一样,“过犹不及”。

        水果是有营养的,也很好吃,但如果不加限制,一味猛吃人就有可能拉肚子,赚钱也一样,如果不懂得适可而止,一味贪心的话,导致的后果就可能是人财两空,追悔莫及。

        贪婪心旺盛的人,总希望得到的能更多些,对于自己得到的永远都不满足,结果一味地贪婪,而不努力付出,让猪油蒙了心,到最后竹篮打水却闹得一无所获。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座山上有一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地往下流淌,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竟然在岩石上冲刷出一个鸡蛋大小的浅坑,里面填满了黄澄澄的金砂,天天不增多也不减少。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来喝水,偶然发现了清冽泉水中闪闪的金砂。

        惊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从此,老汉不再受苦受累,过个十天半月的,就来取一次金砂,不用说,日子很快富裕起来。

        老汉虽守口如瓶,但他的儿子还是跟踪他发现了爹的秘密,他埋怨爹不该将这事瞒着,不然早发大财了……

        儿子向爹建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不就能冲来更多的金砂吗?

        爹想了想,自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说干就干,父子俩叮叮当当,把窄窄的石缝凿宽了,山泉比原来大了几倍,又凿大凿深了坑。

        父子俩想到今后可得到更多的金砂,高兴得一口气喝光了一瓶老白干儿,醉成一团泥。

        父子俩天天跑来看,却天天失望而归,金砂不但没增多,反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父子俩百思不得其解——金砂哪里去了呢?

        富有“进取心”的父子俩自以为是聪明的,结果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真正的进取心是靠辛苦勤奋来换取更多的劳动果实,不通过自己付出的更高要求就是贪婪。

        进取心不会使人失去理智,而贪心却可使人像被猪油蒙了心,变得愚蠢失常。

        东西方也流传着一个乞丐的故事。

        一个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总在想,假如我手头要有1    000元就好了。

        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很可爱的流浪小狗,乞丐发现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了他的住处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

        丢狗后这位富翁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名犬。

        他以各种形式发出寻狗启事:拾到者请速还,即付酬金2万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2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地抱着狗路过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