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外公外婆去了果园里拔草,再有大半个月,苹果就要采摘了,他们得先把杂草除掉,然后等待着外地苹果客商来了以后开园采摘。
  舅舅周正明是农业局的干部,一家子住在县城,家里的地都租出去了,只有两亩果园外公留着自己打理。
  两位老人在村里住了一辈子,外公退休后也不愿意去城里住楼房,待在村里种种果树养养鸡,吃着绿色蔬菜,呼吸着山里的新鲜空气,老人身心舒畅,身子骨都很硬朗。
  等两位老人从地里出来时,顾晴已经做好了臊子面,她不会擀面条,用压面机压的细面条,还炒了外婆自己的尖细辣椒,拌了黄瓜。
  水烧开后,她关了煤气,又坐在厨房门口拿着菜刀给鸡切菜叶。
  以前鸡都是散养,这两年因为村里响应国家号召,保护生态环境,村里的猪狗鸡鸭都不让随便乱跑到处拉屎,鸡都被圈了起来。
  不过吃的是果园种的菜叶子拌麸皮,下的也算是柴鸡蛋,蛋黄特黄,味道倍好。
  怕鸡圈着消化不好,隔三差五扔点石子啄,圈养的鸡容易缺钙啄鸡蛋,人吃了鸡蛋后,蛋壳也扔进鸡圈,给鸡补钙。
  晚饭后,外婆又提出想让她给她爸妈打个电话,顾晴以忙为借口,搪塞了过去。
  她真不是很想打这通电话。
  就觉得很没必要。
  她从小是在外婆家长大的,跟住在县城的爸妈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甚至她长这么大,回过县城家里的次数屈指可数。
  倒不是她和她的爸妈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就纯粹因为不是很想念他们,回去也跟走亲戚似的,别扭。
  她是九零后,年轻人多少都有点自我。
  自己觉得膈应又不舒服的事,是绝对不会委曲求全去做的。
  她凭什么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呢?
  她的父母是县城一家国营工厂的工人,她上面还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
  当年生她的时候正赶上计划生育,第二胎还是个女儿,她父母当时就发了愁。
  生第三胎是不可能的,毕竟他爸妈不比村里的农民,这不是罚款就能解决的,他们都是有正式编制的国营企业工人,如果超生严重,恐怕会丢了饭碗。
  但是,怎么办呢?
  他们骨子里都是保守的,爷爷奶奶也催促,希望在这一代能有个男丁。
  于是她生下后,户口没上,刚满月的时候,她的父母悄咪咪将她送人了。
  据说,是一个可靠的同事牵的线,送的地儿还挺偏僻。
  这件事被外婆知道后,外公外婆连夜打着手电筒,步行了好几个小时的山路,赶到了那户人家,把她抱了回来。
  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就这么悄无声息的送人?
  外婆当时去县城臭骂了自己的女儿一顿。
  外婆怕他们再将她送人,老人直接把她养在了身边,户口也是上在舅舅这边的。
  所以,她是外婆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
  她在银水村长大,小学是在隔壁的金水小学念的,初中高中都是在远山镇上的。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去县城的家,姐姐和弟弟给她介绍他们的新款玩具时,她当时的心情,跟当时热播的那部偶像剧里,依萍去陆家要生活,听如萍炫耀她的手链时的心情是一样的。
  但她并不觉得心里有多难受,她有疼爱自己的外公外婆,有村里一起跳皮筋踢毽子捉迷藏的快乐小伙伴。
  在村里,夏天杏树上有摘不完的黄橙橙的杏子,秋天有漫山遍野的野草莓,冬天还有教室的铁炉子上烤的大红薯。
  外公有工资,每个季节都会给她置办新衣服。
  所以,她觉得自己也很幸福。
  没有什么童年阴影,更未对父母产生什么怨恨。
  但到底去不愿意再去县城的家了。
  因为她不属于那里,她觉得,村里才是她的家。
  她在村里待着自在,欢乐,也自由。
  这一点,真得感谢当了一辈子人民教师的外公。
  他们对她的教育是成功的。
  至少,她三观是正的。
  ------题外话------
  大家收藏看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