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最终天舒还是从课题经费中套现30万元。她假借组织召开学术会议,以学术会议的名义虚开会议**,成功套现30万元,加上从评价工作室套现的10万元,一共40万元的活动资金,悉数全部交给赵如兰。

    这之前天舒问过陆兮非,要不要从注册的公司里走账?陆兮非说还是先不做吧,自己还没有做好心里准备。

    陆兮非胆子太小,实在不敢冒这个风险,总担心会出事。他也知道天舒的好意,可就是不敢迈不出第一步。

    经过半个月的挑灯夜战,几次通宵达旦,课题组终于将幻灯做好,评审答辩也即将开始。但他们深知,评审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任务远没有结束。最近赵如兰也一直没有闲着,她先是和学校科研处的处长方文雄联系,向他寻求帮助,以方文雄的人脉拿到专家名单不是件难事。最终依靠方文雄的帮助,她成功拿到此次评审专家的名单。

    方文雄与赵如兰是老朋友,虽然是管理干部,但同样也是技术干部。以前这种情况很普遍,现在新的政策不允许管理干部既走管理路线,又兼技术路线,两者只能选其一。但老人老办法,原来拥有技术的管理干部还可以继续拥有技术职称体系。可是,一个管理干部事务繁多,哪有时间去做科研项目。而他们的职称评审要求和标准与技术干部一样,论文、专著、课题、成果一样不能少。一些会来事的专家教授,主动将自己的论文、专著、奖项等成果署上他的名字,所以他花费很少的精力,这些成果自然而然就有了。赵如兰本就是一个聪明人,她的成果大多数都会带上方文雄。方文雄的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再晋升为教授,赵如兰对他的帮助不少。因此,当赵如兰向他寻求帮助索要评审专家名单时,便毫不犹豫给了她。

    方文雄并不满足于教授这个职称,一直在筹备参评“孔孟学者”。事实上,他之前已经参评过一次,遗憾的是第一次并未成功。但他已知晓自己失败的原因,为了准备第二次参评,方文雄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提升,因此对此次参评胸有成竹。他并不知道赵如兰拟参评“孔孟学者”,不然,此次重大项目评审,也不会这么爽快地给她提供帮助。

    拿着评审专家名单,赵如兰发现其中8位专家与她关系要好,只需电话说一声,然后再找个机会把钱塞给他们就行。还有6位专家不是特别熟悉,但已经通过朋友打好招呼,也不成问题。但是还有5位专家在朋友中问了一圈,都不熟悉,只能在评审前一天,敲开他们的宾馆房门,将钱塞给他们。最棘手的是,其中一位评审专家居然是她的死对头王红艳。赵如兰心里一惊,顿感不妙。

    她们俩的恩怨,得从20年前讲起。陆兮非也是从李玉山那里听来。赵如兰和王红艳当时都在所里工作,两人科研能力都很强。刚好所里空缺一个系主任岗位,赵如兰和王红艳都想竞选。李玉山作为所长,特别为难,不知道应该选谁。但一山哪能容二虎,况且还是两只母老虎。所以两人私下暗中较劲。赵如兰比王红艳更会来事,不仅做李玉山工作,还经常去拜访院里的专家教授,最后赵如兰以2票的优势险胜,成功当选系主任。而王红艳留在所里被她领导。

    两人本来就因此交恨,又在同一个系,矛盾摩擦不断。先是两个人因为做同一个科研项目而引起争端。王红艳状告赵如兰抄袭她的项目,赵如兰哪里会承认。赵如兰狡辩说是自己刚好也在做这个项目,只是碰巧罢了,谁规定同一个项目只能一个专家做。事实上,这种现象在科研圈内非常普遍。科研资源不共享,大家固守自己的数据、成果和方法,导致科研项目重复研究大量存在,浪费太多的人力、物力,造成科研资源的极度浪费。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但是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谁也不让步,谁都不愿意共享。如果有一个部门能够进行整合,将科研数据、成果、方法进行共享,也许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应,学者们集思广益,科研效率肯定能够大大提高,国家的科研能力也许还能更上一层楼。

    最后两人终于因为管理问题冲突升级,彻底翻脸。王红艳状告赵如兰处事不公,在评功授奖时,故意对她打压,使得她每年考评成绩都不是优秀,影响职称晋升。因为职称晋升必须连续两年年终考评结果为优秀。赵如兰却解释,王红艳上班无故迟到早退,不遵守办公秩序。王红艳则指责赵如兰自己不做好表率,同样迟到早退,凭什么让下面的人遵守。两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度闹得剑拔弩张。

    李玉山见此情形,很是头疼,思虑再三决定必须将两人分开。于是他做王红艳的思想工作,希望她离开所里避免与赵如兰正面冲突,王红艳也觉得在赵如兰下面只会被打压,所以同意了李玉山的建议。最后李玉山动用私人关系,才将王红艳调离。

    王红艳到其他院系后倒是混的风生水起,顺利评上教授,当选院系主任,更厉害的是去年还评上“孔孟学者”,比赵如兰进步还快。赵如兰羡慕嫉妒恨,为争口气,不能让王红艳瞧不起,今年也是卯足劲参评“孔孟学者”。谁能想到,此次项目评审,王红艳竟然是评审专家?还是评审主席。这不是撞在枪口上了吗?她心里顿时慌了。

    事已至此,好汉不吃眼前亏,先低头吧,别因小失大,赵如兰心想。于是赵如兰很有诚意地去拜访王红艳,希望这次评审能放她一马,可是20年的恩怨,哪能这么轻易化干戈为玉帛。王红艳对赵如兰的恨已经刻在骨子里,她并没有给赵如兰面子,表面上说到时看情况再说。实际上赵如兰心里很清楚,王红艳根本没有想要放过她,说不定到时还会给她穿小鞋。赵如兰找了方文雄从中斡旋,结果他回来后也摇头。不得已,她又找李玉山,希望王红艳能看在老领导的份上,给个情面,结果李玉山还没去就吃了闭门羹,这次王红艳铁了心要报复她。赵如兰就此作罢,只能听天由命。好在王红艳只有一票,只要超过2/3的专家同意,即使王红艳不给通过,她还是能够拿下这个重大项目。所以,她放弃拉拢王红艳,而是主攻其他几个校外专家。

    评审会议开始。赵如兰、刘谨实等所有项目申请人都已到达评审现场。每人共计10分钟,其中6分钟幻灯演讲,4分钟回答专家提问。赵如兰还是有些信心,绝大多数专家已经基本搞定,只有包括王红艳共4位专家未收红包,也就是说已经有16位专家表示同意,意味着超过2/3的专家到时会投票通过,项目还是能够拿下。就算这4位专家都不给通过也不会影响最终评审结果,赵如兰心中有些信心,但还是有些忐忑,结果没出来之前,一切还是变数。

    答辩当天,按照抽签顺序,刘谨实排在赵如兰前面答辩。刘谨实的课题是《国家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他的作风和往常一样,非常务实,课题从创新型、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都让人眼前一亮。课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非常突出,他的研究能够很好地提供相关可操作性的建议,获得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大家都认为这个课题研究价值非常高。王红艳在点评的时候,更是现场点名夸赞刘谨实,强调他的课题价值高,课题内容有广度、深度还有高度,而且科研的方法及技术路线非常务实,值得同行学习。刘谨实听见王红艳的点评,再看评审专家们频频点头,心想此次拿下这个项目应该没有问题。

    相反,此时赵如兰的心里压力非常大,刘谨实的答辩实在太精彩,课题标书又很优秀,自己的项目恐怕很难超越。但即使在这种压力下,她毕竟是赵如兰,身经百战,演讲同样非常精彩。她本身口才极好,又经过半个月的充分准备,幻灯质量又很高,课题的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也很先进,研究基础更不用说,成果丰硕。一些专家也给了积极的反应,赵如兰看到希望,越讲越有激情,仿佛这个项目不给她,将是有关部门的损失,更是国家的损失。演讲完毕后,到了专家点评和提问的环节。绝大多数专家对赵如兰的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

    但是,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王红艳作为评审主席点评的时候,直接说出赵如兰课题的两个致命性问题。

    “第一,该项目与网上一篇硕士论文重复,而且还是你以前硕士学生的论文,是否有重复申请的嫌疑,作何解释?第二,项目的研究基础部分,并没有看到之前在该方向上的代表性的论文,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恐怕很难实现。”

    说完,王红艳拿出早已准备的那篇硕士论文出来。在评审的前一天,她就已经提前做好功课,针对赵如兰的课题名称特意查找相关文献,终于让她发现这篇论文与赵如兰的申请课题雷同,她心知将这问题抛出,对赵如兰绝对是致命一击。

    这两个问题甩出,赵如兰确实感到心惊胆颤,后背发凉,头上冒虚汗。

    可赵如兰毕竟是经验丰富的教授,针对这两个问题,她做出以下解释。

    “第一,关于重复的问题,并不存在。只是题目有些相似,但研究内容截然不同,采用的技术方法和路线更是全新的方法,专家们可进行比较。”

    她心想,幸亏之前丁若提出这个问题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特意嘱咐陆兮非参考这篇论文,尽量避免重复,另辟蹊径。不然,今天可真要丢脸了,根本无法立足于讲台上。

    “第二,关于该方向上的代表性论文,前期有基础并已经收到SCI杂志的录用通知,月底就会印刷出来,答辩结束后,我会让杂志编辑部提供相关证明。”

    赵如兰针对第二个问题作出解释,这是她急中生智想出来的对策。不管如何,先应付今天的答辩,后面再想办法提供证明。

    但是专家们心里都很清楚,这是她的权宜之计。

    此时,赵如兰心里恨死王红艳,她这是要将自己往死里整。

    王红艳见专家们针对她的项目议论纷纷,心想专家们肯定已经动摇对赵如兰项目的认可。知道目的已达到,王红艳就不再继续发难。

    她哪里会知道,妇人之仁,不乘胜追击,只会给对手喘息翻盘的机会,最后遭殃的必定是自己。

    几个项目申请人答辩结束后,就到了专家讨论投票环节,等待最终评审结果的公布。评审的规则是,先看专家投票结果,专家投票结果高则中标,如果专家投票结果一致的情况下,则看各个专家对课题项目的评分平均数,分高者中标。

    赵如兰在外面焦急地等待评审结果,心里忐忑不安。

    王红艳啊王红艳,今天你这么对我,我绝不会善罢甘休,今天要是我没有拿下这个项目,一定和你势不两立。她在心里愤愤的说道。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赵如兰感觉度日如年,她在走廊里来回走动,忐忑不安。过了好长时间,评审结果终于出来,意外的是赵如兰最终还是中标,而刘谨实再一次失败。刘谨实很是受伤,他实在不能理解自己的项目受到专家们的认可,可最后为什么还是失败。他的心在滴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自己哪里不如赵如兰?明眼人都知道5自己的项目比赵如兰的项目更好,可是最终的评审结果却大相径庭。然而,面对这样的评审结果他也无可奈何,实际上他早已习惯这样的结局,很是落寞地离开评审现场。

    专家们出来后纷纷恭喜赵如兰,赵如兰欣喜若狂。事后,赵如兰经多方打听才得知最后结果,赵如兰15票,刘谨实14票,仅相差一票。

    但是,有人在整理材料的时候,突然发现,赵如兰评审平均分数为86分,而刘谨实91分。

    评审会议结束后,赵如兰打电话向其中一些评审专家表示感谢。专家们也表示,大家互相照应,下次他们的项目评审时,还请赵如兰高抬贵手,提供方便,赵如兰笑着说那是肯定的。

    评审会议结束之后,赵如兰又组织课题组开会,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声称大家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对大家的辛苦表示感谢。大家心里的石头也终于放下,这一个半月的非人折磨总算是挺过去了。

    会议结束后,赵如兰将陆兮非又单独留下来,对他说,“项目已经拿下来,但是课题任务很重,我一个人负责,时间精力有限,全部做完压力太大,所以决定给你一个分课题,项目的预算由你自己支配,任务由你自己完成,你看可以吗?”

    听说赵如兰要将分课题给自己,陆兮非着实感觉意外。赵如兰一向铁公鸡,以前光让他们干活,即使让他们负责,也不会把分课题给他们,更不会把部分课题经费分给他们。这次居然破天荒地又给课题又给经费,还让自己自由支配,这实在太反常,完全不像赵如兰的一贯风格。

    想到这,陆兮非心里反而不踏实,不知道赵如兰的葫芦里到底卖了什么药。

    “听所长的,谢谢所长。”

    陆兮非先是应承下来。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课题本来就少,分课题也算是第一负责人课题,解决了他课题少的难题。况且这是一个重大项目,虽然是分课题,但分量不轻,对他以后职称晋升很有帮助。